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88本入围书单|生活·新知
未来与过去,站在时间的两端,身处现在的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足印,都成为过去的一部分,踏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迈向未来。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试炼和磨砺,走过的每一步都比以往更加艰辛。因此,也难怪有那么多的人,期望让时间重启,让过去重新成为新的未来。
重启2020,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却可以在书中实现。每一本书,都是我们过去的存档,但每一本书,又都是写给未来的我们。如果光已忘了照亮前方的路,一本好书,将成为指引未来的路灯。如果你纠结于过去和现在,那么一本好书将为你打开众多的未来。
回望第一次进行年度书选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十六字标准。17年过去,行业生态千变万化,今时今日,阅读与写作的生态也已完全不同。这一年,直播浪潮来袭,线上形形色色的阅读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参与其中,也适当抽离其中。需要坚持的,我们依然在坚持。不同的,或许是我们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变得不再急迫,变得更加从容。我们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公共场域的“大词”,而是每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在努力与执着的精神跋涉途中,如何做出自我的选择。
12月1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08“众多未来——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入围书单”
好书越来越多,选择也越来越多,在多元阅读新版图之下,书评周刊编辑部按照文学、历史、社科、经济、思想、艺术、儿童、教育、新知、生活10个不同分类选出如下88本入围书单。所谓选择,并不是为了盖棺论定,而是为了在茫茫书海中给普通读者提供一点参考。这88本书当然只是众多书籍中的沧海一粟,但它们的价值正在于提供了众多选择的可能:选择攀爬思想的峰峦,选择遁身生活的琐细,选择赞叹造物最伟大的创造,也选择见证人类最荒诞的愚行。选择笑容,选择眼泪,选择愤怒,也选择欣喜——我们众多的选择,造就了我们众多的未来。
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之
生活·新知
两年前,音乐人小河在北京发起“胡同童谣”活动,旨在发掘北京本地的老童谣。之后,“胡同童谣”更名为“寻谣计划”,挖掘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漫画家王烁根据“寻谣计划”背后的故事改编漫画,绘制成《寻谣记》,画风与文字质朴而细腻,与老歌谣相得益彰。王烁选取了9位老人的口述,用他们的人生故事与回忆做引子,展示了20余首“濒危”童谣。透过《寻谣记》,我们看到的不止是音乐,更有背后承载的老人们的记忆与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童谣于是变成一个线索,帮助我们串联起“新文化”与“旧文化”,为即将消失的记忆发声。
一只拥有剑桥大学学位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蛤蟆从对自己童年的分析开始,逐步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慢慢开始接纳了自己。罗伯特·戴博德将心理学的专业研究编织进一个通俗而温暖的童话中,使得这本小书如今已经成为英国畅销20多年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在苍鹭和蛤蟆的对谈中,苍鹭常常是发问和倾听的那个人,大段的发言时间都留给了蛤蟆。当蛤蟆遇到思考不清楚的困惑时,苍鹭往往也会让咨询停在这里,留待蛤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再进一步讨论。这或许正是一种心理咨询的节奏:前来咨询的人不需要被启蒙,而需要一个契机,自己去发现心中的光。戴博德的叙述节奏使得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仿佛接受一次心理咨询。
近几年,聚焦“京味儿文化”的文字不少,但如何将老北京的民风民俗介绍得生动有趣仍是个难题。《旗人风华》采用了风俗小说的形式,仿照马克吐温的小说笔法,描写胡同孩子“吴小秃儿”从出生到娶妻生子的生活经历。在故事中融入纳福、坐月子、敬神、红白事等诸多民俗细节,一个北京旗人家庭的喜怒哀乐也同时跃然纸上。
《旗人风华》最初写于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人罗信耀用英文写成,曾在海外多次再版,甚至成为汉学家不可须臾而离的参考书,此次是首次推出中文版,由罗信耀之子罗进德译写。
获取正义的过程为什么会变成二次伤害?受害者又为什么会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到羞愧?这本书,是香奈儿·米勒的自我疗愈,是对所有曾遭遇伤害和不公的女性的陪伴与安慰,更是对一个庞大的、不公的社会体系作出的挣扎反抗。
曾经在媒体报道中选择匿名的米勒,把《知晓我姓名》作为书名,借此公开了真实身份。她希望让公众知道,性侵受害者并不是一个隐身于阴影中的符号、一个简单累加的统计数据,而是每一个拥有自己姓名、也曾享受美好人生、心怀无限期望的个体。
读完这本书,就能收到米勒向你发出的邀请,与她共同发声,与她共同坚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志怪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记录着社会变迁、先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也是对世界观、价值观与彼时生存状态的综合体现。正因如此,妖怪文化不能被粗暴地判定为“封建迷信”,相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历代志怪典籍中对妖怪的记载,是“妖怪学”重要的基础与来源,但我们很难看到如《中国妖怪故事》这般集大成式的妖怪研究。作者张云对妖怪文化情有独钟,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从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妖怪故事,同时参考民间传说、地方志,用妖、精、鬼、怪四部统筹,细致梳理了1080种中国妖怪,是目前国内收录妖怪最全、整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著作。
绘本作家红茶在一年时间中,持续观察身边的自然,每天一幅植物画、一则自然记,记录了一个北方城市所能见到的绝大部分常见植物,汇成这本自然笔记。
红茶的画精确优美地呈现了植物的特征与形态,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博物画,而是将自己对植物的情感注入其中。其文字记述则有一种全不修饰的朴素与坦诚,同时充满温柔的体察,于是呈现出这样一种面貌:是我们如今许多城市中真实的、几乎贫乏的,然而又是一个怀着亲近之心的普通爱好者所能探索到的尽可能丰富的自然。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中,过渡与变化于不觉中发生,冬季里干枯的树叶或果壳,在其后某一天以芽、花或果的形态再现,四季生活正在这微妙的呼应中,不息流转。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是何种模样?《北平艺人访问记》提供了一个参考。作为一本艺人访谈录,它选取的都是当时北平各行各艺的“第一人”:有金石画家齐白石,评书名家连阔如,梨园名家程砚秋、郝寿臣。王柱宇的访问不避琐细,翔实考证艺人的台前幕后,也着墨于贩夫走卒,传神再现了一个充满底蕴的旧京江湖。对于研究彼时北平的艺人生态与市井生活,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岸萤》既可以算作一本回忆录,也可以视为摄影评论、哲思文集,它记录了陈传兴旅法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精神思考,触及艺术、文学、哲学、政治、历史等多重命题。陈传兴的语言拥有一种蒙太奇式的破碎美感:文字的秩序被打破,镜头在长短句间拼接,人、物、景以默片的节奏钝速剪辑,纷繁的思考夹杂其中飞速转换。阅读,即堕入作者漩涡般汹涌的精神世界。黑底银字的印刷,赋予全书摄影底片式的审美感受,与陈传兴的文字风格融为一体。透过艺术家的眼睛看世界,生活微小的细节,都将给予你不同的体验——光的情感,暗的记忆,破碎的时间,在城市的燥热中感受海啸淹没夜空的错觉……旁征博引的思考笔笔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
个体与时代的命运有着怎样复杂又微妙的纠葛?当时间过去半个世纪,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变得更加清晰。《雁过留声》是著名学者金雁的回忆散文集,她用这些文字回首自己的青春岁月与学术生活。饥饿与贫困、供销社与粮票、知青插队、恢复高考——当这些零星的私人记忆汇编成一个整体,便具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得以透过个体化的记录,看到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在国内原创自然文学图书中有其独特性,可以说是“自然文学的,尤其自然文学的”。不同于国内近年原创自然文学图书的主要偏于科学与文化普及方面,这本书更接近于西方的自然文学传统,是一种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接近原始的土地与自然中的写作。
这里是滇西北雪山与雪山、大江与大江的奔流交错之处,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尚保存着于今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作者的感情浓烈,以一种总掠式行文,展写了雪山之上珍贵的高山植物,对逐渐为本地牧民荒废而又可能遭遇旅游开发的原始牧场与森林的记录,则呈现出一种向内的思考,追寻自然与“我“、自然与人的关系。这种思索可能执着于个人的观点,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寻。
“疫苗”这个词,在过去一年中紧紧扣住了世界的心弦。这一伟大的医学发明,曾带给人类无尽的期望,它终结了仅在20世纪就夺取3亿人生命的天花,驱散了白喉这一致命病毒带给亿万人的恐慌。每年,得益于疫苗保护的人数以千万计。面对疫疠不断升级的咄咄攻势,疫苗可以说是人类最有效的装甲护盾。但带给人希望的疫苗,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也带给人们恐惧:注射疫苗会导致儿童自闭症的谣言曾广为流传;如今,疫苗会制造出新的超级病毒的伪科学也甚嚣尘上。
无知带来恐惧,希望源自知识。由著名免疫学家迈克尔·金奇所撰写的这部免疫和疫苗科学的历史,不仅记录了疫苗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更以科学理性的精神逐步拆解无知谣言散布的恐惧,将读者引向现代医学的希望之门。
每座省会及核心城市几乎都设置有动物园,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动物园呢?在这本兼具通俗性和专业性、堪称动物园入门宝典的书中,花蚀提出了一个问题:动物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耗费4个月时间,全面探访了国内56座动物园后,他给出了答案:物种保护。
物种保护实际上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要达成这一核心目标,需要实现积极动物福利。教会更多人逛动物园的方法,是花蚀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但在走访过程中,花蚀也进行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现代动物园一方面成为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自然,增进动物认识的绝佳场所,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原罪。花蚀认为:动物园应该让我们看到动物身上的尊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动物园变得更好。
作为一本优秀的纪实文学,有着记者职业生涯的苏科图·梅塔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能力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了孟买这座奇幻之城的无数个侧面。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向现实妥协的酒吧舞女在红灯区内的不同人生,五光十色却又森严等级的宝莱坞……从印穆冲突到帮派战争,从黑领工人到流亡的教父,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鲜活且真实的孟买,讲述了一座伟大城市的都市丛林故事。如果从未到过孟买,如果不曾了解孟买,这本新闻叙事佳作会比任何一本旅行指南都更加动人心弦。此外,清晰和流畅的叙事,也是这本书极为出众的地方。
人类的平均寿命大致有三万天,但人体的历史却已经超过了30亿岁。从30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今天会用手机发送表情包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发生了众多的微妙变化。这些“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变化,正是人之所以为人,并创造出人类文明的关键之处。
用生动诙谐又不乏科学严谨的语言,将人体的秘密娓娓道来,正是《人体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的拿手好戏。为了撰写此书,他不仅扎身书海17载,更亲自探访18个国际领先的学术和医疗机构,与38位专业领域内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终于将海量知识浓缩在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中。尽管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人类大脑30秒内处理的信息,就比哈勃太空望远镜30年的还多,但这本书却不能用半分钟简单地应付掉——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他是唯一能认识到自己无知,并愿意把时间耗费在寻求知识中的物种。
撰文|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石延平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