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见文物|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020-12-18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 长23.6厘米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至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绝代双骄”深藏“贾湖第一墓”

“那,就是个笛子!连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

20多年已经过去,谈到1984年主持发掘贾湖遗址、最初见到贾湖骨笛的“第一反应”,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先生脱口而出,没有“思索”。

“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样子,明摆着在那儿的,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会发笑的。现场就是现场,不会想那么多的。至于综合研究、科学认知贾湖骨笛的价值,那是整个遗址全貌大体被揭露出来后的事儿。”张居中先生补充道。

抹去与骨笛相伴万年的泥渍,张居中先生迫不及待地将贾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横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笛孔,就吹将起来。骨笛复鸣,其划破天际的并不悦耳动听的呜鸣,直把满场民工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当下的笛子,是横吹,对此大家与张居中先生一样熟悉——但贾湖骨笛,古老得没有任何文献可证,是横吹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裴明相先生认为,它不是笛子,是洞箫;不是横吹,而是竖吹。道理也很简单:贾湖骨笛缺乏横吹的吹孔、也没有粘贴笛膜的笛膜孔——这,是通过对贾湖骨笛的物理观察就能得出的一种基本判断。

是笛是箫?这件骨器怎么使用,有何用途?张居中先生请河南一位音乐工作者给说法,没承想,其鉴定结果相当让人扫兴:它就是个哨子,一个还算不上什么乐器的骨哨——也许这位音乐工作者听说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万年古物,在惯性思维的推动下,就一口咬定这骨器是先人打猎用的骨哨吧!

哨子而已,不是笛、箫?

究竟是哨子还是乐器?是洞箫还是笛子?这,让张居中先生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话,它的制作,为什么会比哨子复杂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箫的话,该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话,缺少横吹之孔;是洞箫的话,没有竖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这类骨器,自身本来残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学者们对其的认知难度。

就在张居中先生一筹莫展之际,贾湖遗址M282号大墓被揭露出来——两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随之出土。

带上这两支骨器,张居中先生与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研究员一同前往北京,拜见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请他鉴定这到底是什么器物。经过测音,萧先生认为骨器已经具备音阶,当是乐器。为证明自己的判断,萧先生请来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员进行吹奏。演奏员手持骨管,轻轻一吹,便发出音阶,婉转清亮,动人心魄。在一片喝彩声中,专家一致认定骨管就是乐器,可称之为“骨笛”!此后,再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至此,“骨笛”被科学家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贾湖遗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编号为M282-20、M282-21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两支骨笛之所以获此编号,盖因考古发掘时,其在该墓60件随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别排在第20位与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张居中先生说。

M282号墓是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据统计,该墓随葬品计有60件。这说明,该墓主人生前于这个在当今贾湖一带相继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着特殊地位并有过特殊贡献的。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时代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么多随葬品,才能成为“贾湖第一墓”。该墓出土了两支骨笛,M282-21号骨笛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M282—20号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这两支骨笛,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张居中先生说。

正因为如此,“贾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两支骨笛,被誉为“绝代双骄”。而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这“绝代双骄”中的“一骄”。

张居中先生认为,M282-20与M282-21虽是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为完整”的两支,但以物理观察,“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如此说来,M282-20与M282-21似乎还有个“高下”之分,那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绝代双骄”中的哪“一骄”呢?而你,又喜欢看到哪“一骄”呢?

“绝代双骄”你会最爱哪一“骄”?

小鱼儿、花无缺是古龙先生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双骄”——如果以貌取人,少见风雨的花无缺胜出;如果以神取人,风雨兼程的小鱼儿胜出。

你喜欢小鱼儿,还是喜欢花无缺呢?

M282-20骨笛很像花无缺,用张居中先生的话讲,也是“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鱼儿,历经风雨。“M282-21骨笛出土时,断为三截。”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M282-21骨笛虽断为三截,但并非入土后所损。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就是断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弃之。在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在新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一支骨笛,决非易事。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所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并利用当时最高的技术手段,钻孔缀合。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

张居中先生经过认真分析,科学推断:“花无缺”是“小鱼儿”的“克隆版”——它们虽不像小鱼儿与花无缺一样,是孪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鱼儿与花无缺更为相像。张先生这一推断的理由是——

一、“小鱼儿”是主人的心爱之物,折而不弃,是采用了当时最为复杂的修复手段予以修复、继续使用的。

二、“花无缺”与“小鱼儿”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1/50。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能确定出两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难度是异常巨大的。它说明,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人,“花无缺”在“克隆”“小鱼儿”的过程中,无疑也是经过了极为精确的计算的——不然,两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鱼儿”、创制“花无缺”时,在将“小鱼儿”大部分高音保留下来的同时,改变了两个音的高度,让“花无缺”的两个音阶产生了变化,把音阶的第六级升高了半音,这是音乐向前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反映了贾湖骨笛由初期的五声音阶发展到中期的六声音阶,进而对七声音阶的选择过程。“小鱼儿”“花无缺”都是贾湖中期的骨笛,这种实验、延续、发展,让“小鱼儿”“花无缺”成为贾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贾湖中期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当下流行的河南南部的西调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鱼儿”“花无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状态,其与八千年前贾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绝不是一种自然的巧合,当为一种天然的自然习惯的延续,与河南南部百姓长期形成的音乐审美习惯,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在贾湖遗址发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别出土两支骨笛,但均没有发现“克隆”现象——唯独M282大墓出土的“花无缺”,发现其在制笛开孔的过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计算的痕迹——开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个未曾穿透的钻点,其中小7号孔已经钻透,但由于此音略高,被废,在下方又重新开下一个正式孔。自“花无缺”起,所有贾湖骨笛,都留下了计算开孔位置的刻度。这说明,“花无缺”“克隆”“小鱼儿”,完成了贾湖骨笛制作由经验型向经验加计算型的转变。这一转变,也说明,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与音阶选择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在河南博物院“站岗”的,是“小鱼儿”;目前,“花无缺”葬在“移花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仓库。

“小鱼儿”与“花无缺”均在郑州。

故宫博物院调走的那支贾湖骨笛,没有资格与“绝代双骄”“小鱼儿”“花无缺”过招比武。

故此,“小鱼儿”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史前时代代表,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序列。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张居中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图文均来自河南博物院)

责编:李晓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