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此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子,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长信宫灯。它的整体造型为一个曲裾深衣的汉宫侍女,跣足而坐,神态安然,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烟灰通过右臂吸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
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杨晓君摄
经历了两千多年沧桑岁月,长信宫灯仍然华丽四射,光彩夺目。它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长信宫灯的玄妙之处到底在哪呢?首先是它的造型很美。铜制通体鎏金,灯体中空,外形是一宫女跪地执灯。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可转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其中一片还可以左右推动,便于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
最为突出的设计便是它蕴含的环保理念。“长信宫灯在使用时,呛鼻的烟尘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沿宫女的袖管不断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之后由于失去热气流的推动作用,烟尘逐渐冷却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避免了室内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 图源网络
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便于拆卸组装,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清扫积攒在内部的烟灰时极为方便。
从长信宫灯上我们能够看到宫女的发式,是汉代女子的挽髻,类似于今天的盘头,头上戴有头巾,叫巾帼,可以戴在头上,也可罩住前额,也可围在发际,两侧垂带。后来巾帼又被作为女子的代称,常用的“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等,说的就是女英雄。
宫女穿的服装,紧窄合体,长可拖地,下摆像喇叭状,走路时不露脚。衣袖宽大,袖口镶边。衣领部分的交领很有特色,领口很低,露出里面的衣服。这种女子的服饰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尽管衣服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影响深远。
宫女的坐姿身材挺拔,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视前方,这种“危坐”的坐姿,展现了汉代端庄、肃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一盏宫灯,凝聚了西汉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一位佳人、一盏明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物阜民丰。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