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们常说的“师傅”和“师父”,区别到底在哪?可千万别用错地方

Image 2020-12-25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一些词汇,仅仅相差一个字,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如果一旦搞混淆,未免会闹出很多的笑话出来。

比如我们经常听说“师傅”和“师父”这2个词,一般人也会随口一说,也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很多咬文嚼字的时候已经不多见了,这更让很多人对这2个词的差别摸不着头脑。

其实梁宏达就曾在节目中解释说,“师傅”和“师父”不能乱用,也不能乱叫,不要小看一个字,这里面的学问其实很大。

师傅

说起师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那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既然从事教学工作,那就和今天的老师一样,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古人都很尊重自己的长辈或者是教给他们知识的人,并且称其为“师”。

而“傅”一般指的是少傅、太傅,合在一起就是“师傅”了。而“师傅”一词也不是谁都可以称呼的,通常只有皇宫贵族的子弟才可以称教书先生为“师傅”,而民间的老百姓只能喊老师。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师傅这个词的意义开始延展,很多民间的学子也会称自己的老师为师傅。

到了清朝时期,师傅也不仅仅代表教书的先生,含义也进一步扩大。比如我们去学艺拜师,有打铁的师傅,木匠师傅,手工艺的师傅等等。可以这么概括,只要是能教给我们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称其为师傅。

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外地人也会经常找本地人问路,通常都会说:“师傅,麻烦问您个事”,这里的师傅的含义又进一步扩展,就变成了一个尊称。甚至喊对方师傅也不分年龄,人人都可以成为师傅。

纵观师傅的发展史,其实是文化的发展史,从一开始的局限性,到如今的广泛性,其实里面反映的是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多元。

师父

师父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比“师傅”的出现要晚一些。唐朝时期的“师父”和“师傅”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指教书育人的老师。后来到了元明时期,佛教逐渐兴盛,道教文化也开始逐渐鼎盛,很多虔诚的信徒,就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很明显,在“师”的后面加上了一个“父”,可谓是意义深远。众所周知,人生最亲近的莫过于父母,而从礼节上来说,“父”这个词更加的有地位。《西游记》第三十一回曾说:“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当一辈子的父亲看待,从这点来说,师父是可以打骂自己的弟子,当然也会把平生所学悉数传给自己的弟子,所以拜师要行拜师礼,还要献上百事贴和拜师礼。

结语

所以“师父”和“师傅”在本质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好比现在学校的老师,一般来说都是“师傅”这个级别,很少有老师能把学生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并且把他送进了少林寺出家,或者其它地方学艺,那么就会拜师学艺,也会称其为“师父”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千万不要随便喊人“师父”,否则会闹出笑话,因为师父这个分量是很重的。当然也不能把自己的“师父”喊成“师傅”,这也是大不敬的。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