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Image 2020-12-26


近日,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的建筑事务所和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苏州湾大剧院正式在苏州吴江区太湖东岸亮相。

据了解,苏州湾大剧院总面积为21.5万平方米,拥有一个可容纳1600人的歌剧厅、一个最大可承载600人的戏剧厅、十余间排练厅,以及影城、咖啡厅、餐厅等多种综合空间,是全国第三大剧院综合体。同时,其独特的“飘带”设计,更使其成为了长三角区文化艺术新地标。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带你走进苏州湾大剧院,阅读这座位于太湖之滨的“飘带”之城。

苏州湾大剧院正式在苏州吴江区太湖东岸亮相 本文图片均为2Portzamparc 图

“飘带”构成的莫比乌斯环

吴江西临太湖,东接上海青浦,南连浙江嘉兴、桐乡市,北靠苏州市吴中区,境内水道纵横、湖荡密布、物产丰富,素有古运河畔“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2012年撤市设区后,吴江便成为苏州最大的一个城区。

2013年,当包赞巴克初次来到吴江东太湖勘查现场时,这里只有一片广阔的空地。

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蒂安 德 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据说在2013年,当包赞巴克初次来到吴江东太湖勘查现场时,这里只有一片广阔的空地,开阔的平原、无垠的水天一色令他印象深刻。

包赞巴克意识到,他要用一种纽带将场地中的天空、湖水、人联系起来,“飘带”的灵感正源于此。

苏州湾大剧院设计草图

从空中俯瞰苏州湾大剧院,苏州湾大剧院就像用一条“飘带”构成的“∞”。

从空中俯瞰,苏州湾大剧院就像用一条“飘带”构成的“∞”——一个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从建筑顶端的一片翅翼绕至另一片,接着越过立面,在距地面高达40米处与行人轴线交叉,通往湖面。

苏州湾大剧院地“飘带”

高低两条钢结构交织成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特征

高低两条钢结构交织成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特征,它既是大剧院的屋顶,也是一座桥,行人可以沿着“飘带”从建筑屋顶走到太湖湖畔,甚至一直延伸到湖面上的巨大观景露台。同时,交融环绕构成的三维连续空间也让整个建筑似乎“漂浮”在地面之上。

包赞巴克认为,“飘带”在空间里穿梭就仿佛“音符在舞蹈”。

“飘带”仿佛“音符在舞蹈”。

行人可以沿着“飘带”从建筑屋顶走到太湖湖畔。

从外面看,大剧院建筑的主体颜色主要为红色和黄色。红色提示了大剧院的入口,步入剧院大厅,挑高22米的长廊给人以宫殿般的空旷之感,特别是面向太湖的西侧是一大片玻璃幕墙,幕墙外还布满了钢结构的“竹林”,这样不仅能让光影铺满了整个大堂,增加了空间氛围的律动感,还是减少大部分的西晒,使建筑更加节能。

主体颜色为红色和黄色

大剧院的入口。

包赞巴克很在意光线的利用。尤其是日落时分,太湖之滨的天空与湖光交相辉映,十分美丽。阳光穿过连续的竖向柱子摄入大厅,形成波纹,会让你产生迷惑:这到底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同时,二楼黄色建筑的最上方也设计了一排长方形的开敞窗户,满足了楼上餐厅的观景功能,可以欣赏到完整的太湖美景。

面向太湖的一侧是大片玻璃幕墙,幕墙外还布满了钢结构的“竹林”。

阳光穿过连续的竖向柱子摄入大厅。

层层叠叠的“花瓣”坐席

作为剧院综合体,大剧院的观众厅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满足多种不同的功能。

包赞巴克延续了自己在上海上音歌剧院作品中的设计理念:让所有的观众能尽可能地接近舞台,参与到整个演出过程。

苏州湾大剧院的歌剧厅采用了非对称设计。

因此与传统剧院工整排列的观众席不同,这次苏州湾大剧院的歌剧厅采用了非对称设计,观众席仿佛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花瓣”,被剧院内壁片片绿叶状的声学装饰与机械反声天花重重包裹,甚至每一片“花瓣”上的座位都是独一无二的,给观众天然的沉浸式体验。

观众席仿佛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花瓣”。

每一片“花瓣”上的座位都是独一无二的。

参与声学设计的是包赞巴克的“老伙伴”,著名声学专家徐亚英。很巧的是,今年80多岁高龄的徐亚英大师祖籍正是苏州。

包赞巴克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一起工作了,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声学专家,乐于接受挑战且追求极致。他确保了我们合作项目的声学效果,除了苏州大剧院,还有上音歌剧院、卡萨布兰卡大剧院、卢森堡爱乐音乐厅,我们都在一起紧密合作。”

在苏州湾大剧院的设计中,徐亚英对剧场每一个角落的听感都进行了细致的调校。顶部设置了国内剧院最大升降幅度的机械反声天花,可拆装的舞台反射罩还可以改变体积和混响,在同一个空间中实现所有演出类型所需的声学环境,包括满足交响乐声音浑厚的效果追求,和人声表演对声音清晰度的要求。

顶部设置了国内剧院最大升降幅度的机械反声天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乐池的两侧,特别设置了灵活可变的中国戏曲乐队席,为京剧、昆曲等戏曲演出提供特别的乐队伴奏场地。

苏州湾大剧院的戏剧厅采用了当今最流行的“黑匣子多功能剧场”设计,可根据演出类型调整舞台和坐席空间比例,最大可承载600人。戏剧厅外另有圆形的艺文空间则为各类小型的展演活动提供了一片天地,高自由度的舞台呈现表演的无限可能。

苏州湾大剧院的戏剧厅采用了“黑匣子多功能剧场”设计。

艺文空间,可以作为特别活动的演展空间

据包赞巴克介绍,戏剧厅的空间设计更多是来自苏州当地的灵感。“老伙伴”徐亚英带包赞巴克参观过很多苏州当地的剧院,因此除功能性外,在风格设计上参照了很多中式的形式。

一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

其实,苏州湾大剧院只是整个苏州湾文化中心项目中的一部分。

在城市规划版图可以看到,苏州湾文化中心项目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中轴线一直贯穿到太湖边。面向湖面,中轴线的左侧是大剧院,包括歌剧院、戏剧厅、圆形艺文空间,IMAX影院。右侧是博览中心,包括博物馆、展览中心、会议中心,购物中心等商业配套。

苏州湾大剧院设计图

苏州湾文化中心项目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中轴线一直贯穿到太湖边。

方案伊始,包赞巴克希望将基地中分散的建筑物聚合起来,让人们置身其中享受空间的活力。因此,决定用“飘带” 把所有的建筑连为一体。

“我想利用中轴线去回应场地,通过创造一个‘Arch拱门’,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飘带’,以此打造一个同时面向湖面和城市的窗口。‘飘带’为行人提供了遮蔽空间,同时行人可以走到‘飘带’之上去发现城市。”包赞巴克说。

同时,当行人走近湖面时,中间还有一个下沉广场,其中整个负一层都是商业空间。一个体量巨大,功能繁多的建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生活场所。

行人走近湖面时,还有一个下沉广场,整个负一层都是商业空间。

“人们会问为什么苏州湾文化中心有这么多功能?那是因为我想传递的是音乐与城市的关系。在城市里,音乐场所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市民的公共生活。”

而且特别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包赞巴克认为人们会更加深刻理解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音乐场所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市民的公共生活。

“我在巴黎看到很多商店的关闭,人们极度缺乏公共空间的交流。虽然用虚拟空间、网络信息可以交流,但这更深刻地使我们怀念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是不可能被虚拟空间代替的。”

苏州湾大剧院夜景

苏州湾大剧院夜景

苏州湾文化中心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型建筑,包赞巴克希望建筑一方面可以承担所有被赋予的功能——满足正式场合的会见,另一方面,将来也可以产生很多非正式的活动和聚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项运动的艺术’。当我们在建筑中行走,空间发生变化,不停变换的视线焦点形成连续的画面,这就像音乐的律动一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