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罗马为何宏伟?支撑万神殿、斗兽场崇高美学的硬技术与软实力

Image 2020-12-29

当看见罗马的万神殿、斗兽场、凯旋门等等宏大而庄严的建筑时,人们的脑中常浮现出古罗马作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写下的这些话:

“作庸俗卑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订定的计划......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事物的热爱。

因此,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人的心灵常常超越整个空间的边缘。当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领域,看到它处处富于精妙、堂皇、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就立刻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了。”

题图:《拉斐尔风格的头爆炸》局部 达利 1951年

壹 伊特鲁里亚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与埃及人的信仰有些类似,亚平宁半岛的原住民伊特鲁里亚人相信,他们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因此他们热衷于修筑墓葬,将生前居住的环境全都呈现于坟墓中。

在这些坟墓里,除了放置石棺的“卧室”,还修筑了包括起居室、接待室等等套间,他们还为主人在四周的墙壁上绘上精美的壁画;伊特鲁尼亚人也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因为同一时间的希腊本土尚未发现这类壁画,这类作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希腊的壁画与浮雕艺术成就。

罗马建城(公元前753年)前后,正是伊特鲁里亚文明高度发达时期。以下这幅图片为意大利卡尔瑞(Caere)发现的一座伊特鲁里亚住宅型坟墓内部(Etruscan tomb),大约修筑于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住宅型墓葬

我们可以看见其中建筑的横梁、石柱等处都装饰有浅浮雕。尤其是下部一组形象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水准,两只动物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以下这幅壁画被发现于距离罗马北边不远的塔尔奎尼亚(Tarquinia),是一座名为“母狮之墓”墓葬中的壁画,其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480——公元前470年。

“母狮之墓”中的墓葬壁画

“母狮之墓”墓葬壁画局部

在这幅色彩鲜艳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当时伊特鲁里亚人的自信,他们不仅善于绘画,还善舞,而且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包括里拉琴、竖笛等在内的多种乐器。从出土的各式各样酒器中,也可知道他们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他们甚至发明了将酒深埋在地下,以保持其凉爽口感的方法。

这面壁画中的三个年轻人有着乌黑浓密的头发和健壮的身躯,他们在春日的阳光中,一边吹奏音乐,一边舞蹈,画面最左边的一位显然是这只队伍中的引导者,他右手举着一只黑色酒杯,左手向上,似乎在提醒人们保持对天上神灵的敬畏。

人们还在一件赤陶的石棺上,发现了这一对夫妻的塑像。他们生前热爱生活、享受自由,也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继续这样,这个表现他们一同躺在床上用餐、饮酒的场景,便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最好例证。

约公元前520年 赤陶塑像,出土于意大利Cerveteri

上图的局部

在墓葬建筑以外,伊特鲁里亚人还善于开发水利,发展农业,掌握了高超的冶金技术,他们制作的金银首饰、铜镜及日常生活用具畅销各地,并以此作为对腓尼基人、希腊人、埃及人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品,通过贸易交往,也影响了他们对艺术的审美品位。

贰 古罗马的建筑特色

虽然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伊特鲁里亚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完全消融于古罗马文明之中,但罗马文化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多种方面,比如我们现在还常在钟表上看见的“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便是源自伊特鲁里亚人的发明。

在绘画史、建筑史和音乐史中,人们常使用的“古罗马”这个概念,更主要是指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时期,这一时期的罗马,由屋大维吞并了埃及和希腊,创建了元首制,形成一个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古罗马”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征服了希腊这样的国家,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完全继承了希腊的传统。罗马人将大量希腊的艺术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同样,罗马人在写实肖像绘画、建筑、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也都继承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成就。

在第19篇文章中所介绍的庞贝古城,已经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喜欢公众生活的古罗马人的城市气魄——在庞贝那座人口只有2万多的城市中,拥有一座可以容纳整个城市人口的庞大竞技场、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剧院、30家面包烘房、100多家酒吧以及3座公共浴场和众多的青楼。

伊特鲁里亚人为罗马人贡献最大的艺术遗产,恐要数建筑方面的“拱券”技术,这为罗马所修建的一些庞大建筑提供了基础保障。

如果回过头再看看古埃及和古希腊人的建筑,他们多采用的是梁柱结构,即用竖直的石柱承托水平的石梁。这种建筑物内所形成矩形的开间,受制于石材的长短,其建筑横梁的跨度很难超过4米,因此希腊的建筑师更多的关心建筑物外部的精雕细琢,为我们呈现出像雕塑作品一样的完美视觉表现。

位于意大利南部、建筑于公元前530年的希拉女神庙(Temple of Hera)

所谓拱券(音 xuàn),分别是两种建筑术语的合称。“券”是指利用块状材料(比如石头、砖块、土坯)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这种砌筑方法被称“发券”;

“拱”则是指多道券并列或纵联的构筑物,它也分为筒拱、十字拱和穹窿(拱壳)等。可以大致理解为:券解决了建筑物线上的问题,而拱解决了建筑物面上的问题。

到了古罗马时,因为混凝土的发明,为这种技术增加了另一种利器。罗马混凝土(Roman concrete)与现代建筑所用的水泥有所区别,它主要采用了火山灰与石灰石混合,形成一种高质量的建筑材料。

正是因为掌握了拱券技术和混凝土这两项基础技术,罗马人的建筑解决了内部空间的跨度问题。最终形成了与古埃及人和希腊人迥异的建筑观念:即罗马建筑的“空间”观念。

罗马时期修建的凯旋门、斗兽场,都广泛采用了连续券、券柱式各种结构,他们还发明出半圆拱、平底拱、筒拱、交叉拱、穹顶等各种拱形结构。比如位于罗马的斗兽场,就有240个券洞。

罗马斗兽场外观

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也被译作科洛西姆竞技场(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它位于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南面。建造于公元72-80年之间。

斗兽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据称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的观众。

酷爱戏剧的古希腊人也喜欢修建剧场,但他们的剧场大多依山而建,呈半圆形。从以下这座位于雅典卫城的戴奥尼索斯剧场遗址,我们便能看出这一点,而掌握了拱券技术的罗马人则可以将两个半圆形剧场对接起来,形成圆形剧场。

约公元前600年到5000年修建的戴奥尼索斯剧场遗址,雅典卫城

罗马斗兽场外观

罗马斗兽场俯瞰图

罗马斗兽场有三层拱廊,看台位于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其中三层的柱子采用了古希腊的三种标准柱式,从地面开始分别为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

在其建筑成熟期,接近20米左右跨度的拱券建筑物十分普遍。罗马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输水道,这类罗马水道(Roman Aqueducts) 大部分为砖石结构。水道下层为拱式干砌石架渡槽,有些输水槽还有上下重叠的两三层渠道,输水道除常规渠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虹吸管、隧洞和连拱支撑的石质渡槽。

位于西班牙塞戈维亚的古罗马引水槽,建筑时间为公元前50年至公元1世纪

19世纪英国画家透納的风景画作品

透納画作中古罗马风格建筑

这些水道将储存在城市周围200多个水库和池塘中的水输送至城内,以满足城市用水需要。除供给必要的生活用水外,还要为公共浴室和公共喷泉供水。据说斗兽场中的表演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输入水,据说在248年为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时,就在斗兽场的表演区形成了一个湖,用以表演海战的壮观场面。

我们回顾下上一篇文章中介绍过英国画家透納那幅风景画作,便能够看到他描绘了古罗马一处遗迹,横跨两山之间的运水槽工程,与前景中那群教士们相比,这种建筑的宏伟多么令人震撼。

在众多的罗马建筑中,其中最为经典的应是罗马的万神殿(Pantheon),我在本文开始所采用的西班牙画家达利的画作《拉斐尔风格的头爆炸》中,达利就运用他的多重影像方式,在拉斐尔圣母头部形象中,幻化出这座罗马建筑穹顶。

达利《拉斐尔风格的头爆炸》局部

达利在现代背景下对传统的神圣、规整、秩序进行反思。达利利用这些碎片式的形象,完成了他对科学、神性、美学的综合意象,折射出普遍焦虑的现代社会特征,让人们在凝视他所创作的画面时,思想也不断碰撞和自我反省。

罗马万神殿(pantheon)最初的建造时间比斗兽场还要早半个世纪。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但这座建筑物在公元80年因为一场大火被毁,仅剩下一长方形柱廊,有16根12.5米高的石柱,这一部分成为后来重建后的万神殿门廊。

到了公元120年,哈德良皇帝开始耗时四年重建了这座神庙。若是从外部看,万神殿并不起眼,但他是目前古罗马时期存世的唯一一例穹顶式建筑。

罗马万神殿的外观看上去并不起眼

进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壮观:一个跨度为43.4米的由混凝土浇筑的半圆形巨大穹顶,穹顶的顶部厚1.5米,为了支撑其重量,其基础部分的墙体都非常厚,最宽处达到了6米。为了减轻穹顶重量,其内壁被雕凿为凹陷的方格。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