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窑瓷源寻访记|“浮出地面“的唐窑遗址,千年窑火宛在

Image 2020-12-29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2021年将迎来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结合近年来国内考古界对中国瓷器的探源、考古,“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古窑瓷源寻访记”。

寻访系列的第一站当然是景德镇,这座“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的瓷都, 千百年来一直与瓷紧密相连。景德镇制瓷业在宋元时期迅速崛起,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然而窑火千年的瓷都景德镇,其早期窑业遗存却因长期未有相关可靠的考古发现加以证实,仅存于历代文献诗词的记载中。直到近年来,随着景德镇湘湖镇兰田窑和接渡镇南窑唐代遗存的相继考古发掘,才得以相对明晰的理清唐代景德镇窑业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重新改写了景德镇陶瓷史以至中国陶瓷史的进程。

千年的窑火后,如今的唐代兰田窑、南窑遗址又是什么样的现状?

兰田唐代窑址远景 李梅 摄

“瓷器若干事。右件瓷器等,并艺精埏埴, 制合规模。稟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鉶之德。器慙瑚琏,贡異砮丹。既尚质而为先, 亦当无而有用 。”1200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朋友元崔在饶州任刺史,督造瓷器向朝廷进贡。那时,柳宗元已才名大著,元崔便请他写了这篇上呈皇帝的公文。文中柳宗元盛赞的美好瓷器正是当时饶州浮梁县昌南镇(景德镇原名)所产的朝廷贡瓷。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关窑业遗址的佐证,对于景德镇唐代是否有窑业遗存,陶瓷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直至近年来景德镇早期窑址唐代南窑遗址与兰田窑址经考古发掘“浮出地面”,将距今有1200多年瓷器烧造历史的景德镇制瓷史又向前推进了百年左右。

兰田窑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

现场:一个依山而建的龙窑遗址,推前了景德镇制瓷史

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瓷窑不仅是景德镇城市的起源,从在湖田窑、御窑厂等古代窑址上建立起来的陶瓷博物馆,到从上世纪国营瓷厂废弃遗存的基础上打造起来的文化旅游地标——陶溪川,再到大大小小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手工陶瓷作坊及临街而设的陶瓷商店,瓷窑至今也仍然与瓷都景德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些些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见证着千年瓷都的薪火相传,也形塑着窑、瓷、人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提起景德镇最早的古窑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负责人汪同茂在介绍了景德镇近年的古窑址考古后对澎湃新闻说:“一定要去兰田窑和南窑,那都是唐代的窑址,将景德镇制瓷业的起始时间推前了百年左右。”

这两处唐代窑遗址都不在景德镇市区,兰田窑遗址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西北,东距景德镇市东郊20公里,南距南河约1公里,这一古窑遗址在2012年的发现,将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由五代前移至唐代。此后的2013年,在距景德镇较远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出一条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曾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带着种种好奇与向往,澎湃新闻记者先选择了走访兰田窑遗址。

据考古人员介绍,兰田窑窑址分布较广,可分几个区域,同属于金星自然村的范围内。“以村西北万窑坞北坡的万窑坞窑址为中心,还包括柏树下、大金坞、金星村南侧竹林等早期窑业遗址,被统称为兰田窑。其中万窑坞窑址规模最大,宽约180米,进深约 45 米,总面积约 8100平方米。兰田窑窑址的位置以万窑坞为中心,整个遗址点大体属于景德镇制瓷业区划的南河流域区。这里在古代是一个经济繁盛,人文环境优越的区域,且地处丘陵山区,柴薪充裕,水路交通便利,具有烧造瓷器的天然条件。”

从景德镇陶溪川往东郊出发,途经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几经易路,车辆沿坡而下,驶向一条两旁种满桂花树的单行道乡村公路上,路尽左转,处在山坳里的一大片稻田让人眼前豁然开朗。

正当秋末时节,天边云层散尽,远山上葱茏的草木清晰可见,金黄色的稻田随着车辆行驶不断往后退去,把车窗摇到最大,一阵阵清风拂面而过,似乎在潮湿的泥土味中还夹杂着一缕稻香的味道。一路随行介绍的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邓忠庆对澎湃新闻说:“因为这个窑址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所以我也还没有来过,弯弯绕绕的路搞不清楚,不出意外的话,对面的山上应该就是兰田窑万窑坞窑址了吧。”

大约行驶了七八分钟,车辆小拐进入了一条泥土路,很快就到了万窑坞山坡下。开门下车,两位兰田窑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已在现场等候。听他们介绍说,身后的那几间办公室就是为了遗址的保护专门建的。旋即,在一位名叫胡菊枝的当地文物保护人员引导下,一行人向背后的山坡走去。

穿过杂草丛生的泥路沿坡而上,就是一处土坡,隐隐约约有溪水的声音,一处杂草间,猛然看到一株巨大的魔芋,竟然比人还高,巨大的叶子遮出一片荫凉,让人惊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此地的土壤受到千年前窑火灰烬的滋养?

再沿山路转一个弯,一片松林之间,就看到一间仿古的青砖长屋,门楣嵌着六个大字“兰田唐代窑址”。胡菊枝转过身来说:“就是这里了。当时这里的考古工作结束后,为了保护窑址,所以在窑上方建了这样一个长方形的砖屋。这次是因为你来了,平时我们也是没有钥匙进入这里的。”

2020年,蓝田唐代窑址外部保护建筑外景

打开兰田窑遗址的大门,视野顿时延展开来:一个依山而建,平面呈长条状的龙窑遗址立即出现在观者眼前。

兰田窑遗址 龙窑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多依山坡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陶瓷烧造窑炉。相对与其他窑炉,龙窑结构比较简单。据工作人员介绍,兰田窑发掘清理了两座窑炉,我们现场所看到的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号窑炉,为晚唐时期,总长28.7米,窑内最宽处为1.9米,残高0.1-0.7米,由窑门、火膛、窑床﹑窑前工作面四部分所组成,火膛的前端为窑门,窑门门口呈“八”字形,与外面的工作面相连。

在这一唐代龙窑两边后建的阶梯上,近三分之二的地方堆放着一袋袋兰田窑遗址出土的瓷片,并一直延伸到大门口的两边。而在窑址之上,青瓷、白瓷、青白瓷的碎片俯拾皆是,残缺不全的青釉双系罐,施釉不及底、且有流釉现象的饼足碗以及窑内叠烧粘连在一起的花口碗残件……这些在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民窑中常见的器物造型及其装烧工艺在这里一览无遗。

兰田窑址出土 因覆烧粘连在一起的花口碗残件

兰田窑址出土 带有流釉现象的饼足器残片

当年在考古工地上帮忙的当地村民刘树林大爷曾对考古队员回忆到:“小时候放牛我就发现山上有各种瓷片,后来瓷窑附近的山下开山取土建造砖厂,瓷片就发现更多了,不过当时没想到有古代的窑。”对于这一极其珍贵的古窑址发现的缘起,当年从事兰田窑考古发掘的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对澎湃新闻介绍说,2011年12月底,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接湘湖镇金星村村民及多方反映,该村砖瓦厂在后山坡(万窑坞)取土烧砖时,揭露出古代窑业堆积,“当时考古人员闻讯立刻前去勘察,发现该处山坳间裸露大量青釉瓷残片和窑具。鉴于窑业遗存已遭到破坏,我们立即组织并汇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抢救性清理发掘。”

当年,兰田窑址出土物十分丰富,根据发掘和采集的遗物看,出土的器物包括青绿釉,青灰釉和白釉瓷器等几类。器形以碗、盘、注壶、罐等为主,包括了9至10世纪的各类常见器形;还发现一些较少见的器物,如腰鼓、瓷权、茶碾等,其中腰鼓较其他腰鼓的尺寸大很多,器壁较厚,不少在景德镇古代窑址中属首次发现。此外,还有瓷质涩胎渔网缀,平底斜壁匣钵窑具,匣钵托盘、垫柱、环状垫圈,窑撑等。

兰田窑窑址出土的涩胎网坠

都说龙窑是“坡有多长,窑就有多长”,经过考古队的细心挖掘与清理后,这一晚唐时期的龙窑每一处结构都清晰可见。前段窑道内,密密麻麻排着一些圆柱状的物体,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保存完好的就是放瓷器的窑柱,如果每一个窑柱都能放一摞碗碟,显然这条数十米长龙窑产量是极其可观的。

兰田窑遗址 龙窑窑床上的垫柱

探究: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呈现成熟制瓷业状况

在历史文献中,景德镇唐代的窑业遗存不乏记载,如《景德镇陶录》 卷 五 《 历 代 窑考》“ 陶 窑 ” 条 云 :“ 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又有 “ 霍 窑 ” ,“ 窑 瓷 色 亦 素 , 土 墡 腻 , 质 薄 , 佳 者 莹 缜 如 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但由于在这一时期窑业遗址的发掘上,一直没有很大突破,长期以来缺乏相关窑业遗址的佐证,所以陶瓷界对五代以前的唐代景德镇窑业的存在一直有很大争议。

兰田窑 白釉双系罐

20 世纪50年代初期,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先生在景德镇湖田窑与湘湖之间的白虎湾地方发现唐代白瓷碎片,当时他认为“这是景德镇唐代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实证”,然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被人与胜梅亭、黄泥头窑址的白瓷混为一谈而轻易否定了。

兰田窑遗址 青釉双系罐残片

“20世纪90年代初,在白虎湾的香菇棚出土了一件刻有“大和五年”(831年)铭文的瓷碾,并有刻“李”字的匣钵残片。这一重要发现结合《景德镇陶录》所记的具体窑名、人名、地名、时间和瓷质,以及陈万里先生在白虎湾发现的白瓷片,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唐时景德镇生产白瓷的史实。”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中不仅指出景德镇唐代有陶瓷烧造,并进一步确证为白瓷。

“近年来,在景德镇湘湖镇、郦阳和乐平南窑等地发现了一些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的窑址。”江建新对澎湃新闻介绍说:“而兰田窑发掘的出土物可以早到中、晚唐到五代时期,遗物丰富,是制瓷业较为成熟时期的产物。因此证明景德镇的制瓷业创始的时间可以早到中晚唐时期,将以往学界认为的景德镇制瓷业的起始时间推前了百年左右的时间。印证了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为元和八年(813年)饶州刺史元崔进奉瓷器所做《进瓷器状》一文中的记载。可以说这一发现改写了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篇章。”

据相关学者的进一步论证,这次兰田窑唐代茶槽子的出土,也证明了1990年在白虎湾收集到的那件刻有“大和五年”纪年的青釉瓷碾应是唐文宗时白虎湾窑址的出土物,故此,白虎湾窑始烧于唐代当可确认。

景德镇另一唐代窑址南窑出土的青釉双系瓶

也正如另一处唐代窑址的南窑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张文江所说:“南窑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证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为探索景德镇的瓷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兰田窑址 青釉瓷残片

兰田窑址 青白瓷圈足碗残片

对兰田窑的出土文物,江建新介绍,许多资料在景德镇古代窑址中还是首次发现,如出土的青釉平底碗、盘、壶、罐、钵与以往发现的五代遗物,无论是胎釉,还是形制都有所不同。根据其出土瓷器的类型学推断,其青釉平底碗、盘、壶、罐、钵显能是均早于五代的遗物。如其中的青釉壶、罐,其器物上的系均作成双股,为典型唐代风格。青釉壶,壶流多为短流,并作成六方形,壶柄作成双股扁把,这与典型的唐代长沙窑、越窑流行的短流、壶把极为相似。出土青釉执壶,造型与唐大中元年(847年)越窑青釉执壶相似。而五代青釉壶,流多作成长弯圆形,两者区别较大。出土青釉碟,其口壁作成四瓣,为典型唐代风格。出土青釉碗、盘、壶、罐、钵均作成平底饼足,这与五代时期器物多为圈足有明显不同。其青釉器釉色泛黄,有剥落现象,与洪州窑的青釉较为相近,而景德镇五代青釉瓷,釉色多灰青闪亮,没有剥落现象。出土的涩胎斜壁直口平底匣钵,与越窑寺龙口出土的唐代匣钵相同。其中的碗盘支烧痕多为5-6个,这与景德镇五代时期支烧痕多为十多个完全不同,且支烧痕五代时期多为长条形,而此次出土的遗物则多为圆点形。因此,可初步判断此次出土的青釉器无论从形制、胎釉、装烧工艺上看,均属于早于五代的唐代遗物,而且这类青釉器明显受到唐代越窑、洪州窑的影响。

兰田窑 青釉双系罐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

兰田窑 青釉执壶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

兰田窑 晚唐-五代青绿釉腰鼓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

中国瓷器的成功烧制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期的浙江上虞等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兴的制瓷业迅速成长,东起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西至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北至黄河一带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瓷窑迭出,烧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陶瓷器,但这一时期的瓷器主要是青瓷系统。直至隋朝,白瓷的创烧为此后的陶瓷装饰工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在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在江西境内,从东汉始烧至五代衰落,历时八百余年的洪州窑就是唐代有名的青瓷窑口。在对景德镇兰田窑烧造的青绿釉瓷器,青灰釉瓷器和白釉、青白釉瓷器这三类瓷器的判断中,以往学界也认为存在早晚的发展承继关系。然而江建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兰田窑的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在兰田窑所有的文化层都发现同时出土青绿釉瓷器、青灰釉瓷器和白釉、青白釉瓷器,它们按照器物的精粗程度采用不同的装烧方法。“这种同出的器物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在同窑中同时烧制这三类器物,并延续了较长时间。其中白瓷的出现可能可以提早至晚唐时期。这一发现对于探讨南方地区白瓷的起源有重大意义。”江建新说:“到了宋代,景德镇窑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它这种善于学习的特点,终于创烧了青白瓷,并影响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窑址,最终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系。”

从浮梁县兰田窑回景德镇时,汽车行驶在山溪之间,想起《浮梁县志》记载的“湘湖八景”,青龙古庙、南塘柳色、北巷花阴、雨溪皓月、双峰白云、石矶垂钓等,印象里那些层层累积的巨量唐代瓷片,想象唐代窑场上一片忙碌的景象,兰田窑出土的“纤腹腰鼓” 、瓷权、茶碾,顿时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李白喝酒的酒碗,杜甫品茶的茶杯,韩愈或柳宗元的餐具,以及唐诗歌舞中的一些鼓乐用具,或许,都与这里的土与火相关?

(本次寻访鸣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