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音乐学院再演《长征组歌》,校内公开选拔优秀学子献演

Image 2020-12-31

在青年学子的歌声里,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如约回归。

12月29日,上海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上音经典复排作品——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再度登台。青年学子在这个高光舞台,唱响了献礼建党百年的华章。

为了扩大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传播力,上音推出了由教师担任领唱、独唱的“群星版”,以及由学生担任领唱、独唱的“青春版”。

“我们希望把舞台尽量多地给学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介绍,此次的演出阵容是“青春版”,只有一两个老师参与,公开选拔了优秀学子担纲演出主体。

演出照

复排经典也是艺术教育的探索

10月中旬,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上音歌剧院首演,至今已演出多场。

“上音复排经典,一方面是回馈社会,一方面是在校内做艺术教育的探索。”廖昌永说,周小燕先生对学生们有过“四门”教育——敞开心门、打破师门、走出校门、跨出国门,而要破“四门”,重要的一点是做好跨学科的融合建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上音跨学科融合建设的典型,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创作。当年上音党委书记孟波拍板定曲、上音副院长丁善德亲自指导,以老带新,大胆起用本科学生何占豪、陈钢,管弦系和作曲系协同作战。

复排《长征组歌》时,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现——上音指挥系、作曲系、声歌系、管弦系、数字媒体学院、民乐系、音乐学系,均在跨系合作;上音院长、副院长、系主任、教授、博导全部下沉乐团,担任声部长或是首席,手把手引领教学之后,又给了年轻人更广阔的舞台。

“《长征组歌》里有一句词‘官兵一致同甘苦’,我们学校是‘师生一致同登台’。”廖昌永说,这是师生一起学习的平台。

虽然是“青春版”,但艺术水准没有降低。廖昌永亲自参与,组织专家团队,在校内举行了公开选拔——领唱、朗诵、合唱、乐队,几乎全部由优秀学子担纲。

“选拔也是上音近年来的一种创新尝试,是艺术实践课程,这个比重正在不断加大。”他强调,上音的学子应该是“特种兵”,要有“生存能力”,“不要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只是训练技巧,要到舞台上去展示,毕业后他们才能直接跟单位无缝对接,进入职业音乐家的状态。”

未来,上音的大项目都将实行“剧组制”,由导演、指挥、艺术总监组成专家团队,对每一个角色进行选拔。

“上音歌剧院马上要做新演出季,节目里1/3是我们学校的,1/3是上海和长三角兄弟院团的,1/3是全国和国际的。”他强调,学校部分都会有选拔,“所有机会必须自己争取,你有本事,你能选上,你就上。学生肯定会紧张,老师们也会有压力,不认真教,学生选拔不出来啊——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能推动教学的多元性、公平性。”

尊重和敬畏经典,严选版本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做了部分创新,比如在开头和结尾增加了《启》和《望》两个篇章,但在主体部分,则是传承经典、原汁原味。

“尊重经典,敬畏经典,我们秉持对《长征组歌》原词原曲的尊重,一个音不动,一句词不改。”接受采访时,廖昌永首次讲述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选择历史版本的故事。

主创团队透露,1965年8月,《长征组歌》在北京首演,但由于历史原因,不久沉寂。1975年,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长征组歌》复排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为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形成1975年版。

改革开放后,《长征组歌》曾有1992版、1995版等多个版本,歌词、管弦乐乃至演出样式都有了一些变化。

200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本着忠实原作、回归原作的态度,并充分尊重词作者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的意见,由《长征组歌》曲作者之一李遇秋进行整理,重新出版了总谱。这个版本的主体部分恢复到了1965年版,但第三曲、第四曲的标题以及个别词句,则用了1975年版。肖华将军家人曾表示,这个版本是最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

“2009年人音版正是我们复排的蓝本。为什么选这个版本?正是出于对原作的尊重、对经典的尊重,也是对肖华将军及其家人意愿的尊重。”廖昌永介绍,上音此次复排还聘请了肖华将军的儿女肖霞担任艺术顾问,选用 2009年人音版也征得了她的同意,“没有动一个音,没有改一句词。”

新年音乐会后,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还将在学生假期开启三大巡演——上海巡演、长三角巡演、“重走长征路”的全国巡演。

“像全国巡演,我们希望大家一边学习红军长征精神,一边学习老一辈音乐家的创作精神——实地采风。演唱和创作作品时,要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背后的故事,到哪儿就要用哪儿的曲调。”廖昌永说,“高于生活的叫艺术,等于生活的叫copy,低于生活的叫低俗,我们还是要延续老一辈音乐家实地采风的好传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