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建臣:出版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Image 2020-12-31

  一、出版的内涵

  出版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依靠媒介传播。

  它不是肢体语言,也不是口耳相传,而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传之后世。靠什么介质来承载?数千年来介质几经变化:两河流域的泥板、古埃及的石碑、古中国的甲骨、古印度的贝叶、古罗马的金属、以及简牍、绢帛、纸莎草、羊皮、纸张等。

  2、以文字为主要工具。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它反映的内涵并不直观,却更深刻、更接近本质,能把人类抽象的概念、系统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反映出来。其功能是其他任何传播工具都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比如理性、扬弃、人本主义等许多概念,除了文字几乎无法表达。人类文明的历史就肇始于文字诞生,之前的社会被称为史前。出版业之崇高,正源于它以文字为工具、以思想为研究对象。

  3、内容有价值。

  有价值就是能给人以帮助或启迪,让人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升境界。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才应该被出版传播。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叔孙豹说“三不朽”,都是指思想的价值。可以说,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一个出版人要想得到别人尊重,就必须时刻关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出版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4、公开传播。

  出版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一种公器,不是私相授受。哥白尼40岁就完成了《天体运行论》书稿,但锁在抽屉里,不为社会所知,就不叫出版;70岁时交付出版商,传布于世,才叫出版。

  《永乐大典》是否属于出版物,在学理上就值得商榷。明王朝组织全国3000多位学者、参阅8000余种典籍、编纂了一部22937卷、3.7亿字的类书。按理说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座丰碑,应该用来提升民族素质。可是,全书由1300多位书法家抄写,只有1份,供皇帝御览。然而朱棣无暇御览,接下来8位皇帝也都不感兴趣。100多年后嘉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读者,不仅爱不释手,而且还带进了坟墓,世上则留下一部誊抄本。这个誊抄本亦随着岁月流逝而散佚,绝大部分在寂寞颠沛中湮灭。现存于世百之一二,散布于全球。

  “出版”一词来自何方?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拉丁文中的publicare。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80年后西罗马灭亡,分解成若干独立政权。其中高卢地区被法兰克人占领。所以这一地区的语言就复杂了:土著高卢人有自己传统的凯尔特语,罗马统治数百年又推行拉丁语,法兰克人又带来了日耳曼语。在几种语言混杂融合下,该地区逐渐形成一种新语言:法语。法语把该词拼作publier。

  1066年,法国诺曼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兰,于是英格兰官方语言成了法文,而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则通行于民间。100多年后,王室丢掉了龙兴之地——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不得不把英伦作为自己的祖国。经过对盎格鲁撒克逊语进行改造,最终诞生了近代英语。

  14世纪中叶,英语中开始使用publish一词,表达布告、昭告之意。14世纪末,这个词开始在图书发行领域使用,表示向社会传播。15世纪中叶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这个词开始在出版领域应用。18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publish”译作“出版”;19世纪末传入中国。

  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中国人,是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思想家黄遵宪,时间是1879 年,当时他是驻日外交官;1903 年严复译《自由论》中出现了“出版”;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中使用了“出版”;1914 年袁世凯政府颁布了《出版法》。

  二、出版业的昨天

  出版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顾名思义,出版业就是从事出版活动的行业,其主要特征是对思想成果的专业性选择、加工、生产、复制和传播。出版业的形成大致分这样几个阶段。

  1、胚胎阶段。

  早期出版行为,一般是思想的生产者自己发布思想成果,所以往往呈唯一性。比如《汉谟拉比法典》《贝西斯顿铭文》《毛公鼎》《十二铜表法》等。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把这些产品都看作是出版物,那么这个时期的出版活动也只能算是出版业的胚胎阶段。因为这个时期复制行业尚未形成,思想产品只有发布没有复制。

  2、抄写阶段。

  专业化复制作为一个行业出现,一是要介质轻便,二是成本不能过高,性价比可为社会接受。最早的思想产品复制始于专业化抄写,或者说抄写可以看作是出版业的第一阶段——幼稚期。

  在尼罗河三角洲生长一种植物,加工后可用作书写文字的介质,称莎草纸。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公元前4世纪,托勒密王朝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图书绝大多数写在莎草纸上,而解决书源的方式之一就是抄写:借来各种典籍,抄后完璧归赵。说明那个时候抄写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中国至少在简牍时代就已存在抄写现象,但没有形成成熟行业。纸张出现后,抄写行业应运而生。一般认为我国抄写行业形成于西晋,盛于隋唐。如大家熟知的洛阳纸贵就发生在西晋。抄书在古时候被称为佣书,抄写人被称为佣书人、经生。

  3、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出版业进入第二阶段。我国南北朝时碑拓出现。受此启发,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问世,被称为枣梨革命。现存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刚经》即出自雕版印刷重镇四川。

  雕版印刷术诞生在中国有必然性。据考证,人类文字始于象形字,后广泛传播,在不同地区演化出不同形式。公元前15世纪腓尼基人对楔形文字进行改造,创立了字母,成为西方字母文字之祖。而汉字则走了另一演化路径,方块字,图形化,每个字独立表意。数千年来虽形态结构几经变化,但其象形、会意、形声等基本要素一直遗传着,适宜拓印。此外,纸张出现是雕版印刷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条件,而纸张恰是中国人发明。造纸术产生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后普及于社会,数百年后才传向世界各地。

  4、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揭开了近现代出版业帷幕,也可认为这是出版业第三阶段。遗憾的是,毕昇印刷术在历史上没能得到重视,也没能发挥应有的普及文化知识作用。在毕昇印刷术出现700多年后,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还是从全国遴选3800多位书法家,集中抄写十多年。直到1949年,我国文盲率还超过90%。

  古登堡印刷术1455年在德国美因茨诞生,具有开创意义,在随后数十年中印书数万种、数千万册,有力推动了文化知识传播和普及,开启民智,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当乾隆在举全国之力抄写《四库全书》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洛克《政府论》、休谟《人性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狄德罗《百科全书》、亚当·斯密《国富论》等大量开创人类现代文明的思想成果不仅如雨后春笋涌现,而且乘着活字印刷的翅膀,飞遍西半球。因而古登堡印刷术所引发的这场媒介革命,被公认是现代史上重要事件。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标志着现代科学中心在英国形成,科学从此进入殿堂。1664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设立8个专门委员会,其中一个叫通信委员会,雇一些职员,专门负责把科学家们具有新思想新发现新成果的信函誊写数份,分发给小圈子中的其他人。1665年3月6日,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创办了《哲学汇刊》,开创了通过期刊传播科学思想的历史。此刊一直延续至今。

  最早的报纸是1609年诞生在荷兰的《新闻报》和德国的《通告报》。

  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作者权益的法律《安娜法令》。

  中国近代出版业始于19世纪后期,与洋务运动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主要发起者,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其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国近代出版业。

  1864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了书局,数月后移至南京,组建了举世闻名的金陵书局。除了刊印经史诗文医农科普,还首次翻译出版了西方科技著作如《几何原本》《圆曲线说》等。1867年曾国藩又在江南制造局下面设立了翻译馆,翻译出版了数百种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对晚清知识界起到重要启蒙作用。

  中国近代第一家民营出版机构,是1897年诞生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该馆以传播新知识、普及新思想为己任,对20世纪中国科学文化教育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摇篮”。提到商务印书馆就不能不提夏瑞芳、张元济两人。夏瑞芳是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该馆的发展方向和原则,而且聘请许多文化名人加盟,共同打造文化殿堂。张元济是晚清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戊戌政变后被革职,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后任经理、董事长至逝世,主导商务印书馆数十年。

  中国近代报业大体经历了外国人办外文报纸、外国人办中文报纸、中国人办报等几个阶段;办报地点从南洋逐步进入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多在租界。

  中国报业登上历史舞台也是洋务运动兴起之后。1873年维新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买下了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印刷设备,于次年创办了中国人的第一份报纸《循环日报》。理雅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自1861年起在中国生活25年,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曾把《四书》《五经》等28卷典籍译介到西方。

  光绪亲政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报业呈现第一次高潮,大量宣传变革图强的报纸纷纷涌现。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以“莠言乱政”之名,下令停办全国报馆。辛丑之后清王朝步入风烛残年,宣传改良、革命、民主、共和、民权等各种观点的报纸再次掀起波澜。为此,清廷先后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等律令,放宽舆论,然为时已晚。

  中国杂志数以万计,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首推《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是年36岁,藉此高高树起科学与民主大旗,向腐朽的封建文化发起冲锋,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请陈独秀来北大,《新青年》随之移至北京,并由一人主编变为同人刊物,由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人组成编辑部,因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也由一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新青年》便成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首次提出应该用科学与民主“两位先生”来改造中华文化。胡适在《新青年》上发文倡导白话文、新文学,周作人则提出文学的本质是人,观点深刻影响深远。1920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成为我党从筹备到创立全过程的机关刊。

  《新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影响巨大。20世纪前期许多新思潮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许多著名人物因接受《新青年》思想而登上历史舞台;许多社会运动的思想起点源自《新青年》。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精神文化形态主要在这一时期发生急剧转变。

  三、出版业的今天

  出版物在信息传播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存在上千年,终随工业文明的到来而打破。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应运而生。

  电报。早期电报是有线传播。1839年第一条电报线在英国出现;1850年电报线从海底穿越英吉利海峡;1866年穿越大西洋;1902年穿越太平洋。尴尬的是,1902年无线电报问世,使蒸蒸日上的有线电报很快衰落。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因使用电报而转变了战争的信息传递模式。

  电话。1876年3月美国发明家贝尔获得了电话发明专利;19世纪末电话进入商用,贝尔公司独家垄断;1984年美国通过反垄断诉讼,迫使贝尔公司分解为7个独立公司。在拆分前,IBM是美国第二大公司;拆分后,IBM排名第八,可见贝尔公司体量之大。

  中国电信行业多年来也一直是巨无霸,年营收远超出版业。进入网络、手机时代后,电信业发生基因突变,成为进入数字王国的重要通道。从2014年起,中国手机用户超过10亿。2019年中国移动营收7459亿元,在世界500强中位列56,同业全球第三;中国电信营收3757亿元;中国联通2905亿元。

  电影。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其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他据此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只能供一个人窥视的“电影”;1894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真正的电影机;1905年在美国匹兹堡诞生了第一家影院,门票5美分;1910年电影普及全美。百年来电影产业持续扩大。2019年全球电影票房及家庭观影、移动观影总产值1010亿美元,由此拉动相关产业产值数倍。2019年我国票房收入643亿元人民币,约合92亿美元。

  电台。全球第一个广播电台也诞生在匹兹堡。1920年11月20日,它播出了哈丁当选美国第29任总统消息,一炮打响。两年后,美国电台发展到500多家,基本覆盖全国。2018年我国广播电台人口覆盖率98.94%,广告收入140亿元。

  电视。电视最早诞生在英国,1929年试播,1936年正式开播。2018年全球电视产业总营收2615亿美元。同年我国传统电视广告收入959亿元;有线电视广告收入779亿元、收费368亿元;付费电视收入57亿元;三网融合营收111亿元。总营收2274亿元,约合324亿美元。

  此外,2018年我国艺术表演市场营收367亿元,娱乐场所营收521亿元,博物馆营收304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3694亿元……

  出版业现状。面对五光十色的信息传播手段,特别是网络传播方式崛起,传统纸媒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近年来全球书业年销售额大体徘徊在400亿-500亿美元之间,规模总体平稳,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英百科全书》8年前就已停止纸版印刷。

  我国2012年开始,报刊业主要营销指标急剧下降,年均降幅约7-9%。2019年全国报业营收576亿元,总印张796.5亿,同比下降14.16%;期刊业营收200亿元,总印张121亿,同比下降4.32%;书业营收990亿元,总印张数938亿,同比增长6.3%。书业虽看似波澜不惊,但分析其结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普通图书平均印数一直在下降。开卷公司对“长尾”书做过专题研究,可资参考。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否会成为传统书业的一个拐点,有待历史给出答案。

  四、出版业的明天

  要展望出版业的明天,首先要说清楚社会发展的未来,因为每个行业都处在社会-历史大坐标系中。

  1960年代东西方冷战,美国军方为保证计算机系统在局部受损时仍能安全运转,于1968年10月设计了一个网络系统叫阿帕网,并于1969年6月开始运行。这个网最初仅连接4台计算机,后来规模越来越大。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军用、民用两部分,其中民用部分迅速发展起来。

  199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副总统戈尔据此提出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同年,美国IBM等三家公司联手组建了网络服务公司,新建了主干网,从此因特网开始走向世界。

  1994年我国第一条64k专线接入国际网络,开启了我国加入全球信息大融通新时代。至世纪之交,新浪、搜狐、网易、京东、腾讯、阿里、携程、百度等大批互联网企业问世,标志着我国开始融入人类文明形态大迁徙的历史大潮,从工业文明走向数字文明。虽然我国工业文明发育还不健全、不平衡、不完善,与成熟工业文明国家相比,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有相当大差距,但是部分先行者还是跟上了历史脚步。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技术之所以能造就人类新的文明形态,是因为它提供了两大根本功能:改造世界的工具和疏通流动的渠道。

  作为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就像一场大风暴,荡涤着传统社会的一切固有文明成果。许多传统行业将被打碎,传统秩序将被重构,跨界打劫成为常态,新生态将逐步形成。

  作为流动渠道,其威力之大亘古未有。流动是生命之本、活力之源。流动会激活一个山村、一座城市、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物质世界因流动而发展,精神世界因流动而提升。

  既往的20年,数字技术已经在经济形态、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社会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深刻改造着这个社会。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5.7小时,同比净增62.9分钟。可见网络已成为基础设施,成为信息重要来源。

  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即将走向第二代,即由信息互联走向价值互联。所谓价值互联,就是在传统信息网络基础上,建立一套价值流动的网络机制,略去中间环节,让价值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公开、透明地联通并自由流动。信息互联解决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是消费互联;而价值互联则关注价值的流动与保护,是产业互联。信息互联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了物体不衔接问题,而价值互联则解决了价值不对等问题。它会使每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录并随时兑现,而不是指望某些人或环节来评价我的价值。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加密、数据主权问题,以通证方式连结产业与金融,使传统商业模式和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新的区块链商业模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明形态下形成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安全地实现万物互通、分布式互联。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任何一个节点都将以自己为中心。

  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有赖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支撑。5G是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的前置性技术;人工智能推动人与机器交互方式的变革,使传统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不再成为舞台中心; 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云计算是数字经济重要驱动力。这四大技术大家都很熟悉了,都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此外还有一项重大技术将给人类带来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那就是量子技术。前几天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宣布,在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方面,他们又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实现“量子霸权”国家。

  以价值互联为基础,数字文明也将进入第二阶段。就像许多体力劳动在工业文明中被取代,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也将在数字文明中被取代。除了编辑、记者、医生、律师等具有经验性、规范性、重复性、套路性思维的职业首当其冲外,人工智能还向绘画、谱曲、创作等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创造性的领域发起冲锋。社会结构和生态将发生深刻变化。

  因此展望出版业未来,可能在这样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1、在理念上,要深刻认识出版的本质。

  如果我们狭义地把出版理解为书报刊生产,那么前景肯定不乐观;如果广义地把“有价值的思想成果、通过规范化方式向公众传播”视作出版,那么出版业辄将永存,因为知识永远需要积累和传承。

  从长远看,数字手段必将成为知识传播主流。这不仅因为其优势几乎在各方面都远远胜出,并且还在无止境发展进步中,也在于纸质出版方式消耗巨大资源并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纸生产量和消费量年超亿吨,占全球1/4,远超美、日之和。其中书报刊用纸量约700万吨。

  当然出版理念转变,其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在数字文明条件下所必备的诸多新理念:开放、透明、体验、共享、扁平化、智能化、娱乐化、品牌化、时效性、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传统工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理论或模式,都将被改造或颠覆。

  2、在模式上,要转向知识服务。

  工业文明形态下,出版业态简单而清晰:把知识固化下来,包装一下,贩卖出去,批量生产,B2C,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是卖方市场。但是数字文明使整个生态发生了变化。信息爆炸使每个人都置身于信息海洋,知识传播走向廉价,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不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而且可能成为信息提供者或知识生产者,传播逻辑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随着用户画像越来越精准,知识传播方式必然走向分众化、小众化、个性化,量身订做、精准传递。实现价值的根本不再是贩卖知识,而是服务。

  数字文明时代,平台不仅是经济社会舞台主角,也将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支撑。在知识服务领域更是当仁不让,成为一种重要产品形态,为特定人群、特定行业或全社会提供系统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服务,并为IP化成长奠定基础。比如人民法院出版社于2015年7月创立的“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晒出文书过亿篇,全球参阅人次524亿。数字文明形态下万物皆媒、智能传播,都需要平台做支撑。

  3、在战略上,要找好定位。

  数字文明下的知识服务生态,首先是一个网络生态。在这里求生存,必须首先是个网络公司,并且掌握核心技术。只依靠与技术商合作来实现转型升级难以持久。我们考察那些电商巨无霸所构造的经济生态体系,就不难想象未来的文化生态体系是什么结构。一个平台,上面活跃着成千上万的服务商,消费者遍布全球;制造、物流、技术、金融、保险等数十个行业紧跟其后,形成一个雁型经济生态圈。

  在未来文化生态中,在一个全媒化、泛媒化、文化创造主体泛化的时代里,信息传播、知识服务无处不在,你扮演什么角色?谁来保证主角一定是你?那些有作为的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战略投资者以及产学研机构等一切可以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的网络巨头,哪个不可以成为一站式服务的擂主?你的存在价值是什么?你是知识的生产者、整理者、还是搬运工?值得深思。

  4、在思想上,要重视变化和创新。

  传统文明形态一大特点是稳定。近现代印刷术诞生以来,出版业态稳定了数百年,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完善的行业。数字文明则不然,至少在现阶段,在对传统文明形态进行颠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在改变,“根本停不下来”,让我们来不及看清、领悟和应对。想寻找一劳永逸的商业模式?难!因为在行业自身发生剧变同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坐标系也在发生剧变、质变,你怎么可能稳定呢!所以要生存和发展,只有跟着时代变,并且增强预见力,立于潮头走在前列。

  英国培生出版集团,如果从旗下朗文诞生时算起,已280多年,一路发展壮大,近些年一直独占鳌头,傲视全球。他们成功秘诀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注重变化与创新。1755年他们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英语词典,奠定了在英国文化领域的地位;上世纪末,当大家还都没弄清楚网络的功能和发展前景时,他们已经开始向技术领域进军,最先成为雄霸天下的出版技术服务商;当全世界都在为《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点赞的时候,他们毅然脱手,转移战场;他们的管理层平均三年进行一次大换血,吐故纳新;他们时刻在追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公司,寻求合作;每个员工都没有固定工位,坐在哪个电脑前都可以工作。

  5、在发展方式上,要融入社会。

  工业化一大特点是细化社会分工,形成流水生产线。因而近现代出版业形成了一个以书稿为中心的闭环、一个完整的线性产业链、一个孑然独立的行业,始于组稿、终于卖书。而数字文明颠覆了这一切:读者变成参与者;接受变成体验;蓝领变成白领;每个人都是信息节点;员工比决策者更了解用户;信息结构倒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功能,吸纳全球资源,无边界生存;创客组织应运而生;海星模式、阿米巴模式登上舞台;生态经济成为主流;生态性企业群落逐步形成……。在这种文明形态下,出版人作为知识服务提供或需求方案解决者,必然融化在社会中,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重心不同。商品短缺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商品丰盈时代,重心是营销;消费升级时代,重心是产品创新;体验消费时代,重心在服务。近年来有些海外出版商已更弦易帜,换掉了“出版”招牌。

  如果说有的行业还可以游离于互联网,那么信息传播行业则不然,互联网就是我们未来家园,就像人类从水中走向陆地,最终以陆地为家园。出版传媒业这种生存大迁徙才刚刚开始。用凯文·凯利的话说,“今天才是第一天”。

  展望未来,出版传媒业就像漂浮在长江上的一叶扁舟,虽然要经历无数起伏跌宕,但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大海。

  人类的昨天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

  人类的今天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

  人类的明天建立在数字文明基础上

  出版人若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拥抱大出版,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创造和传播知识,与时代共舞!

  本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李建臣先生为吉林省出版传媒业做的讲座。李建臣先生清华大学双学位毕业,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编审,代表作《故乡的河》《依稀荷塘》《漫步康桥》《鹅湖遗响》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