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唐代的黄河铁牛出水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考古队长:想但不能

Image 2021-01-03

蒲州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城池,尧舜时代中有九条贡税路线通向蒲州,天下一统后秦始皇还曾亲登蒲州城以显神威。历史如此悠久的蒲州城,有三处比较重要的文化遗迹,分别是蒲津渡、蒲津桥、唐开元铁牛和铁人。三者皆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其中蒲津渡是古代黄河上比较著名的一个渡口,存在于唐明之间。

它见证了黄河之水的不可测,经历了人祸而起的兵荒马乱,随着蒲州城从辉煌走向落幕。蒲津桥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夺取河东,在蒲州所修建的跨越黄河的一座浮桥。比西方波斯军队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早了四十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浮桥,后来不断扩建。隋唐年间为加强蒲州和长安的往来,倾国力对它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也就是将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

铁牛、铁人也是随修之一,铁牛之成也蒲津渡,败也蒲津渡。因着洪水泛滥、黄河东移,它们都消失在了水中,这一消失就是数百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枯水季节,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牛角,偶尔有船被牛角刮伤。可五十年代以后,三峡水库蓄洪,加上河水西移,铁牛便在黄河水面两米以下的河滩里了。

直到198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年的探访后于第二年出土了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开元铁牛、铁人。一共是东岸的四尊铁牛、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离蒲州城西墙51米。蒲津渡与蒲津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所剩的遗迹并不能再现当年的辉煌,开元铁牛却有所不同。

它是遗迹之中,保存最突出、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从它的身上,还能看到当年大唐盛世的筑桥工程,窥见蒲津桥的冰山一角。开元铁牛每尊高1.9米,长大约3米,宽1.3米。牛尾巴后有横轴,直径在0.4米,长2.3米,轴头有纹饰。这横轴是用来栓连桥索的,只是已经没了索,而牛的形象很是逼真。圆睁着的两只大眼睛,呈现负重状,加上底下的底盘和铁柱大约有70吨重。

事实上这样的铁牛应当有八尊,分别在黄河的两岸,但西岸的四尊至今没找到踪迹。难以想象,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人,如何铸造如此重大的八尊铁牛。而因着它的重大,重见天日才如此令人惊喜,不过惊喜归惊喜。如何保护也是一个难题,将它从原地提升12.2米,恢复原貌、露天陈列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相关专家解释过,主要是因着没有可行的方案,它又太大太重了。人们不知该用什么样的工具提升,铁牛底架又如何做?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它在不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保存?又该图和对这样大的文物防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专家,也难怪他们说想保护却不敢保护,毕竟它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一旦有损伤,那就是永久的失去,才更要谨慎的对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