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书法的功能:“形、法、意”

Image 2021-01-04

书法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欣赏和学习技法,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功能。我将其功能概括为“形、法、意”三个方面,今天就来聊聊书法的功能的三个层面。

【会看——眼】

眼,表示能懂欣赏,能够观帖察其意。书法欣赏不论对书法的学习,还是从审美角度的普及都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眼力的练习。但是,看很多经典未必就能提高眼力,因为自己看的角度和对应的情境不同。

所以,会看是很关键的。是内行和外行的分水岭。会看,得有人指点,知道要看哪里,妙在何处。因为大众审美下的书法,往往都是以“整齐、大方、易认”为标准。这种标准如果看《兰亭序》似乎还能看出好来,而虽然和内行有同样的艺术判断,但是其实标准不同。

反过来,看《祭侄文稿》,大众审美就会觉得很乱。而审美并不是知识,也不是别人说了什么,可以复述就叫懂了,审美的眼力是配合动手实践而提高的。所以不会写的人,是不可能看到书法经典的妙处的。提高审美,懂得欣赏,关键还是要写一写。

【能学——手】

能学,意味着能通过方法而学会技术,这是“手”上的功夫。技术的学习,方法比勤奋重要,方向比努力重要。因为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只能离题万里。方法错了,再勤奋也是不得要旨。

艺术不是熟练工种,而是一种敏感度的训练。盲目的勤奋只能让敏感度降低变得麻木,书法若以此而学习,就会变成美术字,呆板而无艺术性,只是工整的美感。

当然,敏感也会误解为肆意妄为,所谓江湖书法就是此列。艺术的感受是不落两边的“度”而不是走极端。既不能癫狂而不顾法度,也不能执着而死板。

【可用——手眼相合】

书法的“用”是在于创作,手眼相合,能够创作,则说明书法已经有了“输出”的能力。字是自己内在的外在展现,这需要审美和技术的结合,还有文思哲理的探求。

书法创作,并不是一种感官刺激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内在抒发和外在和谐的一种协调,这种协调能力,是书法的创作关键。

这种协调既不是静态的平衡,更不能是动态的失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这更像是一种游戏,看谁能出奇出彩,还不能失去平衡,这就是一种两难结构的协调,也是这种创作的游戏性所在。

【会思——脑】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输入输出,更是一种内在的提高。通过书法技艺学习,可以改变丰富思维方式。我们看古代的经典书法,他们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专业的写手,而是具有思维深度和眼界的文化人。

古代没有专业的书法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笔迹,甚至有和尚道士的墨痕。通过他们的书法,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在的思想痕迹,并返照自身得以滋养。

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便被其俊逸和放驰天地的情怀所感染;我们看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被其忠义刚健,拳拳之心所感染。书法与文字是密不可分的,好的作品带来我们大脑的重新思考,思索人生真谛,思考历史情怀。

【能教——心】

能教,是书法的传递,是书法的教育层面的事情。能与人相授,是一种本事,书法的技术能力只是传授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审美的影响和教学方法的智慧。

会的未必能教,只能示范。一个书法教师不仅仅要写的好,更要懂得教学的艺术。教学的艺术是如何让别人学会的艺术。如果说艺术能力是一种循环能力,则艺术的教学,则是一个循环带动另一个循环。而不是老师自己循环,学生只是循环的一个静态卡片。

能够教学,与人相授,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和思考,更多的一片真心,从根源上一颗心打动另一颗心。伟大的教育家,都有一颗真诚而单纯的心灵,充满爱的智慧。

书法的教学,如果只是一个示范,则失去了真正的颜色。一个循环带动另一个循环,是一个血脉的延续,是空间和时间上的一种动人的传承。

【修——身心相合】

到了一定程度,书法就不仅仅是一个爱好那么简单,而更像是心灵的皈依。书法的修身功能,让身心相合,体会更宏观的自我观察。这时候会发现书法与诸艺融通,与音乐,舞蹈,武术都有相通性。

因为观察的主体不再是艺术本身,而是人的身心本体。以身心应万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内外,这种艺术体验变得更加有格局和细腻。

这时候看书法的碑帖,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玩味,更多的感受,可能是一曲旋律划过心头。

【炼——神意相通】

书法的炼,关乎呼吸与养生。看书法碑帖,自己书写,已经不是简单的抒发,而是神意相通的自我对话。这是书法的修炼功能,是自己与古人相应,神意相通。

呼吸变成唯一需要观察的指征,会发现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脉动,都在呼吸,都是“活”的。炼与练不同,不是重复而是萃取。

炼意得神,是书法最深的一种功能。我们看李叔同(弘一)的书法,似乎就是这种感受,他的字已经不关心笔法的伸展,而是灵光透露的自然。

- THE END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