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游赤壁后写下一首词,全词气势恢宏情感充沛,成为千古名作

2021-01-05

公元1101年7月,苏轼在北归途中,经过真州,他怀着欣慰的心情游览了金山寺,在金山寺的墙壁上,他看到了一幅自己的画像,这是十年前有著名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

经过多年的贬谪与艰辛生活,苏轼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金山寺的画像前,苏轼一时间感慨万千,他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的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将贬谪生涯视为“功业”,这有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黄州、惠州、儋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仕宦经历,这不仅开阔了苏轼的眼界,增加了他的人生阅历,让他历尽忧患,饱经沧桑,同时也升华了苏轼的人生境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中的低谷, 却造就了苏轼的思想、性格和心态,也成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对于苏轼来说,他仕途的第一次贬谪之地就是黄州。1079年,经过“乌台诗案”风波之后的苏轼被贬往湖北黄州。然而,擅长逆境求生的苏轼并没有绝望,他亲身躬耕,自号“东坡”,劳作之余,更是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写作上,黄州成为他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生命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遍游当地山水、名胜、古迹。游览黄州赤壁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此外像《记承天寺夜游》等精彩绝伦的文章,名句“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词作《临江仙》,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等蜚声词坛的佳作,都是苏轼在黄州创作的。

提到苏轼在黄州的创作,就不得不提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了,这首词是苏轼游览了黄州赤壁之后写下的,这首词也被人们认为是苏轼最豪放的一首词。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赞咏赤壁,下片追思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原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词的上片中,苏轼先对赤壁的地理环境和景色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为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出场做足了行文上的渲染和铺垫。

开篇句“大江东去”四字气势如虹,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随即用“浪淘尽”三字,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和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广阔宏大的叙事空间和时间。

这两句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澎湃奔涌,又使人联想到历史人物的非凡气概,还可以透过画面让人体会到词人起伏不平的心境,以及他伫立江岸凭吊古人时激发出的内心感慨。

接着词人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几句点明词人所处的位置正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苏轼站立江边的赤壁,如果将时间在上溯八百七十多年,东吴名将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这是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正是因为周瑜指挥的这次战役,东吴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苏轼所游是黄州赤壁,是不是真的就是当年的古战场?这一点他似乎也不敢肯定。因为在苏轼所处的时代,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众说纷纭,所以苏轼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他对此次战役的看法。

苏轼在此不过是借怀古而抒发心中感慨,所以至于这是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的准确位置,这一点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接下来,词人集中笔墨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滔滔的长江水卷起千万堆像雪花一样的澎湃的浪花。

苏轼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壮观的景象,赤壁壮观的景象又给词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内心感受又让苏轼以飞扬的文采将这一切宣泄出来。

这是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这是铿锵有力的音乐旋律,它一扫婉约词“拍案香檀”的风格。读这样的词句,眼前顿时会浮现出当年令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的景象。

文字是有力量的。这样的文字能激荡人的内心,触发人的情感,读这样的文字使人心胸为之一荡,精神为之一振。这也是苏轼此词享有“自有横槊气概,是英雄本色”的评语的原因之一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明白如话,精准贴切的话语是词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词,是词人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大自然的美丽画卷和大美河山的由衷的赞美。

锦绣的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那些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如集政治军事才华于一身、在大江上横槊赋诗的曹操;坐拥江东的孙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风华正茂、雄姿英发、足智多谋的周瑜,用“一时多少豪杰”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上片结尾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来看,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

所以下片开头的五句,苏轼以周瑜的形象为出发点,描绘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的人物形象,从而进行了恢弘的历史叙事。

这五句写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周瑜淡定自若,谈笑间指挥战役的形象相似。词人描写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用悠闲的笔法徐徐道来。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词人的视野不断收拢,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他是如何指挥战役,布置战场的情景,只写周瑜儒雅的一面与他的风流气度。

周瑜书影题跋像

词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迎娶小乔为妻,十年之后,周瑜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当时周瑜年仅34岁。

反观苏轼在词作中的描写,他把周瑜十年间的大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小乔出嫁这一细节烘托周瑜的形象,更加突出了周瑜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形象。

小乔画像

这样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东吴度过了危机,从而形成了有利的大好的发展形势和机会,这也是赤壁之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风度翩翩的儒雅的装束形象。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

苏轼的这一笔,看似是闲来之笔,却着力刻画周瑜的仪容与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的潇洒自若与从容淡定,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截取赤壁之战中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据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在赤壁之战时,周瑜指挥东吴军队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操的惨败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志在拿下东吴的曹军,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这正是词人之所以要追思赤壁之战,并精心描绘赤壁之战的主演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仅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故国“两句便由周瑜转到自己,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所以“多情应笑我“这一句,看似是轻描淡写的笔墨和语调,其实是词人复杂心境的体现。

眼前的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是如此的不同。在黄州的苏轼仕途沉浮,他壮志难酬,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长江、举酒赏月吧。

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回归到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从而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感叹了。

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发出来了。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不将杯中的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精神获得自由和新生呢?

“一樽还酹江月”,细细品味这言近意远的语言,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宽慰的词人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在收尾的几句中,词人的感情犹如大江中回旋的激流,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在一次回旋往复的激荡之下,又继续向前方奔涌流淌而去。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这种情感不曾一次的流露出来,在黄州的另一篇名作《赤壁赋》中,他表达得更加清新明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将近五年的黄州生活,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朴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包含着词人的这一思想。

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理想与实际的碰撞,经过一系列强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在词人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人们感到苏轼情感的真实。

苏轼《黄州寒食帖》

纵观全词,在词人大笔挥洒,尽情宣泄的同时,也融入了谐婉的风格:风华正茂的周瑜的形象与小乔的形象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交相传递,让这首气势恢宏、声律铿锵的豪放词平添了一抹靓丽清新的婉约词的色彩。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词人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尤其是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是最值得称道的。

因为词在传统意义上是不具备承载庞大体量与叙事功能的,甚至被人们称为“诗余”。而苏轼的这首词横空出世,为词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与叙事功能开拓了新的道路,拓展了词的体裁与创作手法。也可以说,这是苏轼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词作,也是一首在词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