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全球化时代,国际认知盲和文盲一样|如何以心理学跨越沟通障碍

Image 2021-01-07

电影《功夫熊猫》剧照

以心理学跨越沟通的障碍

——读《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

文 / 袁恒雷

选题精准:契合时代症结

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丰硕成果的收获,国人愈发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走出国门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文化现象日益引起关注:身为中国人,为何要让外国人理解我的观点?为何要花费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英语,而且还列为中高考科目?是什么在影响跨文化沟通,该如何突破沟通障碍?一系列的“灵魂之问”在《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中都有细致解答。

这众多选题,契合了人与人沟通的时代症结——无论是国人之间还是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以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外交流来说,彭凯平如此回答:“学习跨文化沟通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所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发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是中国的中小学生要一直学英语,考硕博读硕博也一直要学要用英语的深层缘由。

东西方真正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100余年前的“西学东渐”,而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东西方的交流领域仍在不断扩大。即便东西方已有一定的相互了解,但我们依然会感到其它文化对我们存有误解甚至敌意。

彭凯平指出,这源于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引发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反应。不同文化的人对待同一议题或事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这是跨文化沟通必须跨越的心理鸿沟。对于东西方人们而言,需要通过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去了解彼此,消除隔阂。

对此,作者非常乐观:“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能够提升我们的软实力,让其他文化的人理解、同情、认同和接受我们的理念、观点和信息,让我们成为积极的文化使者。”

案例经典:分析活泼灵动

彭凯平多年精研心理学,在国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国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诸多高校教授。广博的教学经历,使其具有宽广的视野,研究的着力点大多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书中案例多为其在东西方高校课堂中“碰撞”后的集萃提取及多年心理学调查与实验的分析,因而材料虽广博但很典型,行文诙谐活泼。

书中部分案例在心理学领域非常经典。彭凯平将这些案例置于跨文化沟通的视域内进行全新的分析讲解,从而使之生发出全新的认知感。以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困境为例:汉斯需一种名贵的抗癌药物治疗太太的疾病,但该药尚无市售,需花费重金从发明者化学家处买得。无力购买的汉斯请求化学家先把药物给他,自己以所有的财产先支付部分药费,待太太病好后再偿还余款。化学家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道德两难困境出现——汉斯要不要偷药物救太太?

按早年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分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的道德观念,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高级水平的道德观念。处于不同水平的人们,得出的答案自然不同。彭凯平的分析具有更加宽广的视角,跳出了汉斯偷药救太太的窠臼——因为我们非常清楚,人的性命至高无上,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其制定的初衷都是惩恶扬善。所以,彭凯平呈现了对科尔伯格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探索,那就是脱离道德水平后,对其研究着眼点的探析。彭凯平分析道:“他的道德困境主要涉及的还是人的思维,而不是人的行为。他也没有涉及其他的道德考量,关注的行为主要是与公平、公正、社会伤害等这些与法律有关的道德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男性关注的是公平的问题,而女性关注的是关怀他人的问题。

显然,这种进一步的分析便是对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适度更正与完善了科尔伯格的相关理论,而且更加明晰了在道德困境中如何实现“爱的原则”。彭凯平的分析摈弃了拗口的学究气,尽可能地选取通俗易懂的语句,再加上众多鲜活案例的呈现,使得本书的阅读过程显得轻松愉悦。

对比手法:打通交流障碍

书中研究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于东西方之间,特别是以作者从教的中美两国民众的交流为主,兼顾非洲、欧洲、拉美、韩日等地区民众的相关情况。如同我们中学时期写作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在东西方之间的主要障碍为何之后,面对的自然就是如何打通东西方文化交流障碍。作者长期在中美两国高校任教,因而常采用对比手法,这在研究相关文化心理学的问题时可谓屡试不爽,两相对照使几乎所有问题都得到了镜像式的清晰呈现,进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或指明方向。

东西方跨文化沟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看似很“简单”,这种障碍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是成立的,那就是“双方之间的共同点非常少”。那么,解决的办法也是显而易见的——“沟通的双方应该积极地去追求共同之处”。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某种认同,相互之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的效应,这种“自己人”效应可以消除沟通中的隔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彭凯平运用了几种方法:分析和克服沟通的语言障碍、沟通风格的障碍、高难度说服、对话的艺术、非言语沟通等。这些方法基本都是现实案例的理论集萃,颇具可操作性。彭凯平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加以叙述,比如一则幽默段子,中国学生听了会引起哄堂大笑,但美国学生不懂其中的“梗”就会面面相觑。

书中例举并分析了一批经典的东西方成功跨文化沟通的案例,比如电影《功夫熊猫》《寻梦环游记》、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文化展示、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门金字塔、谭盾《女书交响乐》等。这些跨文化沟通案例的成功,在于“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人性、人情、人心、人欲的普遍认识,发掘不同文化人群之间心理和沟通的共通性及差异性。由此在科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宣传和交流文化,这样的跨文化沟通才能反映不同文化的人的心理需求,也才是较为有效的。”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文化展示,完全是跨文化的高科技表达方式和超越文化障碍的整体和谐之美,让西方观众在美中感受到心灵震撼,从而自然接受一场中国文化的熏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犹如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幅画卷。图为展示“活字印刷”的表演。

方法实用:有效推广中国文化

本书立意 “跨文化的沟通”,目的在于构筑国人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彭凯平如此阐述:“如何有效地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才是每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在跨文化沟通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彭凯平以“硬实力”与“软实力”来具体加以说明。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等,软实力就是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不是靠一方的力量单独来完成,而是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而非固定不变。彭凯平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人,最重要而且最稳定的影响力是感化、感动、感召别人的能力,而绝不是震慑、吓唬、强迫别人的实力。”

彭凯平的观点不仅契合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也遥相呼应——孔子在《论语》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彭凯平在精研东西方文化的有机碰撞后,结合亲身经历,提出一系列对于有效推广中国文化富于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一是提高我们的信誉;二是选择合适的信息;三是设计合适的沟通方式。以提高我们的信誉为例,从心理学来讲,彭凯平认为四个方面尤为重要:尊重对手、讲道理、个人化、聚焦阿喀琉斯之踵——道德软肋。这种层层深入的论述,如同抽丝剥茧般讲清了一系列宣传文化的方法。

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和接触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如何让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彭凯平是了解东西方民众的心理学专家,他提出的几项建议,是基于多年来一线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积累所得,是被反复证明实用的方法。本书中,他运用一系列案例证明了以上几个方法的正确性。相信通过这些方法的进一步推广,中国的理性、开放、宽容和和谐的形象与声誉会在全球树立起来。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只能是愈加广泛与频繁,增进了解、共享信息已是大势所趋。因而,东西方之间无论是进行哪方面交流,首先还是应该先进行跨文化的心理沟通,这是其它领域开展交流的基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彭凯平在全书结语中不忘适时提醒,走出国门之前,最好先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知识,不然,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认知盲和文盲一样,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来源 | 文汇读书周报(ID: whdszb)

《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

作者: 彭凯平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彭凯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 年至今)。

转载声明:本文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尊重版权,如存在文章/图片/视频/音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嗨,有件事儿要麻烦你

近期微信公众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

大家的订阅号时间线都被打乱了

你参与互动少的号会被往下沉

所以,如果想要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需要麻烦你在读完文章后点一下“在看”

或者点击公众号介绍页的右上角

把我们设置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啦

感谢支持,顺祝冬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