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议婚,订婚,迎娶,截然不同的明清两朝为何在婚俗是不谋而合?

Image 2021-01-09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许许多多的王朝,每个王朝的覆灭都意味着下一个王朝的崛起,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还有社会风俗的变迁,每个相邻的朝代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距,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政府推崇,民俗风尚都存在差异。

但是就有两个朝代虽然在很多方面上后者颠覆了前者,却在婚礼习俗上出现了某种巧合。婚礼习俗从出现开始就有很多规矩和章程,即使是同一时期的两个相距不远的地点都有可能有着差距,所以说两个朝代为何会出现巧合就更值得后人推敲。这两个王朝正是明清两代,这两代在婚礼习俗中的议婚、订婚、迎娶方面的规矩和仪式上经过多方比证都不谋而合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奇妙的巧合。

一、明清两朝不谋而合的议婚,定婚,迎娶等婚俗仪式礼仪

婚礼作为每个人生命中的人生大事,自然存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比重最大,不仅维系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给男女两人一个见证的机会,更是社会风俗中的一种寄托。人们把传承寄托在了这种仪式当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婚俗习惯更能够真切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一是适当的初婚年龄

在现代,两人确定结婚关系的前提也是能够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在古代也不例外,古代男女结婚年龄也有一定的限制,虽然古代男女相比较现代人来说结婚年龄较早,却还是可以看出来政府对于婚姻方面的管束,这样侧面来管制百姓的生育。

而且在婚姻年龄的管制方面,明清两朝也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清朝时期,有资料记载,男子法定结婚年龄为十六岁以上,女子法定结婚年龄为十四岁以上,同时明朝时期的资料记载中显示,男子法定结婚年龄为十五到十六岁以上,女子结婚年龄为十四岁以上。从这里看来,明清两个朝代在初婚年龄上不存在差距。

二是议婚

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大多数的夫妻都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下自己一生的婚姻关系。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命中情缘,所以选择让他们自己相亲,互相了解自己的结婚对象。

如果结婚双方有一个很好的印象那就表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进程的,按照婚俗就是请媒人做代表去女方家庭中提亲,商议婚姻结果,就是议婚的步骤。在明清两朝中的议婚都是媒人从其中进行调和、促成。具体的议婚习俗就是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拿取女方的生辰八字,再找专门的算命先生算女子的命理是否与男子合适。

这就是所谓的合八字。当然媒人能够拿到女子的八字也必须有女子的配合,如果女子同意这门亲事就会自然交出自己的生辰八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期的男女双方都有了掌握自己婚姻的一个权利。

三男女双方门第相当,命相相合,就可以进入定婚阶段

在进行完议婚流程后,收取女子生辰八字上门求亲的媒人就可以下场,接下来就要聘请另一位媒人来接替接下来的婚礼流程,也就是定婚阶段。定婚在封建时期也算一个重大的事情,虽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结婚,但是男女双方还是有了一个约定和归属,一般是很少有人在这个时期悔婚。

女方也会接受对方送来的聘礼。明清两朝的男方也都是会给女方送一定的财礼,表明自己的心意,或者是给女方一个满意的讯息。这之后,两人就可以准备结婚的婚礼相关事宜,等待婚礼那天的到来。

四是婚嫁佳期

对于结婚的时辰和日期也都是经过人们多方选择才决定的。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自然不能留下任何遗憾,必须在一个黄道吉日才能举办。所以双方父母也会仔细地寻找可靠的算命先生来查找最近的最适合结婚的日期和时辰。中国封建社会本就是一个迷信的社会,所以人们才会在做各种大事,比如盖房、婚礼等事情之前来选择黄道吉日开工和举办。而明清两朝自然也不例外。

五是婚期选定吉日后,就进入了婚姻的最后一道仪式——迎娶

万事俱备只剩下男方带着迎亲队伍迎娶自己的新娘了,然后举办婚礼,男女两人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对公共承认的夫妻。在明清的迎娶仪式当中,虽然有一些小细节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的仪式都类似。迎娶的主动方都是男子一家人,一般是由男子带队前往女子家中,等待女子梳妆完毕,然后遣人带领着女子上轿,然后男子这一行人再吹吹打打地带着新娘回到自己的家中。

所以在上面介绍的婚姻习俗过程中,明清两朝在婚礼仪式和婚礼形态上除了一些细节不同之外,两个朝代之间都十分近似。由此可见婚姻习俗代表了一定程度中的社会风尚,而这种风尚也随着时间的变化最终传承下去。

二、明清婚俗在社会背景影响下向世人诉说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特征故事

婚姻习俗本身就是民风民俗演变而成的,所以本质上的婚姻习俗深受原本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文化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质而不发生变化和融合,而有些文化却会在时代和文化的交融中丧失本质。明清两个时代之间,婚姻习俗出现巧合般的相似,足以说明在婚姻习俗上没有发生很多变化,这其中就有三个关键的原因。

1、首先是婚姻程序的简化与调整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沉迷于封建思想和管控,很多习俗仪式都十分繁琐。所以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和节省开支,政府和民间方面都刻意地对习俗仪式的程序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其中就包括婚姻习俗上的简化。明清时期的人们把婚姻习俗中的很多部分都予以简化,把重点放在了议婚、定婚、迎亲这三个方面。在很多文献中也有对简化过程的详记载。

2、再者是婚姻的伦理性

婚姻习俗的过程就是人们确定社会关系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人出生在社会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上的多个个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婚姻关系的约定,人们的个体之间形成了家庭关系和亲人关系,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文伦理。因为伦理的存在,人们才会把自己归身于这个社会同时能够稳定社会的秩序。

3、最后是婚姻习俗的世俗化倾向日益严重

因为人们对于社会繁琐风气和风俗的摒弃,人们也越来越喜欢简化的婚姻习俗风尚。同时在这段简化的婚姻习俗中人们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交流。一些冷冰冰的仪式也变得充满人文气息,这也就是人们所造就的世俗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把原本充满教化意义的繁琐习俗变得世俗化了,但是也正因为这种世俗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才开始充满生机和人情。

婚姻习俗没有在变迁中消失,反而在演变中越来越生动,渐渐地这不再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三、是何可让明清国民在婚俗上不谋而合呢

政治上的变迁,虽然风俗最初是源自于民间,但若是没有政府的支持,一些民俗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所以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是民俗存在并传承下来的前提。因为封建君主帝制的缘故,君主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对于社会风俗方面的管控,君主也越来越采取加强的措施。

这也就避免了过多混乱民俗风气的存在,反而让一些婚俗习惯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让这种习俗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笼统的传承比杂乱无章的传递要有用得多。

文化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多元文化的基础。从周朝开始实行礼制孔子大力提倡礼乐制度,恢复一些礼仪,和人们撰写礼制书籍都表明了一些习俗本身就具有文化上的积淀。这种文化源泉上的传承是无论经历多少朝多少代都无法改变的。一些习俗正是如此通过文化的脉络逐渐流传。

经济上,在婚俗当中,男女双方会出现钱财交互,这自然也是朝代经济发展的缘故。在社会稳定下,各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可以交互文化,顺便交换婚姻观念和习俗并因为经济发展而给婚姻习俗上掺杂了一些经济色彩。

正因为上面这几点原因,所以明清时期两个朝代才会在政权大框架的不同之中,婚姻习俗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总结:

婚姻习俗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通过婚姻习俗可以侧面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各个朝代中的民俗风尚。分析明清两朝的婚姻中的议婚、定婚、迎娶,可以从大方面上看出两朝中相似之处,也正是婚姻习俗之所以流传的原因。婚姻习俗受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才会发生变化。分析婚姻习俗变迁也能够看出明清时期各个方面的变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