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拆书还是很快乐的|万圣书园2020年排行榜上的理想国作品

Image 2021-01-10

《十三邀》

上周看十三邀许知远和罗翔对谈。两位一块去了对他们有影响的书店,罗翔买了一堆书,刚好有一本理想国译丛M36《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他边拆边说:“拆书还是很快乐的。”看到这儿不免一乐。

两位在书店聊的背景,估计不少读者朋友一看就知道是北京万圣书园。踏进万圣书园,总会注意到收银台后的每月排行榜。上榜的书以社科、历史、学术著作为主,有的看起来小众或冷门。但大家偏爱这榜,因为挺万圣风格。

所以,理想君放上拍摄的每月排行榜。排行榜从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缺1、2月,是那段时期因疫情书店停业。

上下滑动查看万圣书园 2020年3-12月上榜好书

这一年排行榜看下来,既有《走出唯一真理观》《曾彦修访谈录》《什么是民粹主义》这样几次上榜的新书,也有《传统十论》《通往奴役之路》《苏联的最后一年》等几次上榜的新版新印老书。《把自己作为方法》《许倬云说美国》两本从上架,连续六个月每月在榜上前列。也偶有文学作品入榜,比如连续三个月在榜的《夜晚的潜水艇》。

我们盘点了这一年榜上的12种理想国作品。

01.

第三帝国三部曲(理想国译丛)

《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

《战时的第三帝国》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著

赖丽薇 哲理庐 陈壮 赵丁 译

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理查德·J. 埃文斯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02.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罗新 著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03.

日本的世界观

[美]马里乌斯·詹森 著

柳立言 译

马里乌斯·詹森以杉田玄白、久米邦武、松本重治三个普通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分析德川中期、幕末明治初期及战后昭和期日本人如何重新认识世界,追溯日本人的世界观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历史根源。杉田玄白放弃中医转而翻译荷兰的解剖学著作,久米邦武随使节团游历西方但最终因著作对天皇不敬而失去教职,经历二战的松本重治致力于与世界的交往。三个普通人物的背后,是整个日本的转向,而其中的起起伏伏被詹森浓缩进这本小书之中。

通过对三位不同时代的日本人生涯与奋斗的追记,复原了从幕末至今的两百年激荡史,凸显了日本近代转型中超越政治的现代性。可时代毕竟不同了,时势亦“豹变”,新一轮民族主义重蹈历史覆辙已不现实。但惟其如此,其将以何种形式寻求突破并释放能量,是《日本的世界观》所带来的崭新视角。

——刘柠

04.

谁在看中国画?

[英] 柯律格 著

梁霄 译

柯律格用两百余幅传世名家的经典画作,将我们从中国画的惯性认知里赶出来,在士大夫、帝王、商人和人民的文化思考中,在西域、中东、欧洲等不同域外观众的审视中,重新思考两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画?谁在看中国画?

纵观整个时期各种媒体的报道,《谁在看中国画》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讽刺,试图打破人们对中国乃至欧洲艺术传统的简单预设。通过这项创新工作,柯律格为全球艺术史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

——包华石(Martin Powers)

05.

阅读的故事

唐诺 著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以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开启每一章的话题,探讨书籍和阅读的本质困境与种种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相——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以及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

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所未曾见的极其宽广而深邃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

06.

群众与权力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

冯文光 译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伟大、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更长)。

07.

资本主义的未来

[英] 保罗·科利尔 著

刘波 译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乘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愿意包容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政治选择沦为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无论选择哪一边,资本主义的未来仿佛都注定将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

那么,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在本书中,保罗·科利尔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严重的撕裂。正是这些鸿沟分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弱化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打破了不同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摧毁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08.

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

[美]侯世达 [美]丹尼尔·丹尼特 编

舒文 马健 译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09.

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许倬云 著

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客居美国六十载,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结合社会学的敏锐视角,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讲述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以及近年来的裂解与没落。

许倬云先生不仅仅与我们分享了他在美国一甲子的重要亲身经历,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透过他独到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敏锐视角,帮读者还原这些偶然相逢的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

10.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严飞 著

社会学厉害,还是物理学厉害?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面包和理想,“社畜”的我们选哪一个?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成为自己的“造物主”吗?抖音、滤镜、后浪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吗?......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观察人性的幽暗与良善,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培养独立思辨的品质与勇气,从理解社会最终走向理解我们自己。

11.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12.

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

[澳]克莱夫·詹姆斯 著

丁骏 张楠 盛韵 冯洁音 译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来理想国的书摊儿坐坐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