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人类的所有不安,就是回到家里也静不下来|一周新书推荐

Image 2021-01-11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1《喀耳刻》

[美]马德琳·米勒 著 姜小瑁 译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喀耳刻是太阳神赫利俄斯与大洋神珀塞斯所生的女儿,一位著名的女巫,擅长黑魔法、变形术及幻术。她本人危险,性感,散发着异国情调,被看作是男性白日梦的一种。据说,她还是《权力的游戏》里兰尼斯特家族瑟曦的原型。喀耳刻能利用魔力制造出虚无的幻象,藏匿太阳、月亮及星辰,她也可以把人永远变成猪狗。例如,在《奥德赛》里,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一行人来到艾尤岛,喀耳刻邀请他的船员到岛上大餐一顿,并在食物中放入药水,船员们吃下食物后就被变成了猪。

马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的《喀耳刻》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纽约时报》评价这部作品“重塑了《奥德赛》中最臭名昭著的女巫形象,使之成为一个英雄形象”。米勒把古典文学放置于现代语言和现代女权主义的观念中,喀耳刻作为一个不被疼爱的女儿,拥有着别人认为她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被驱逐和欺侮的她在成长过程中努力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相信许多想要掌控命运、获得自由的女性读者,会在其中受到感召和鼓舞。

《普通婚姻》

荞麦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1

夏玥从事媒体行业,她身上永远带着的新闻理想在纸媒夕阳西下的行业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她的老公方晨一直拥有好人缘,毕业就进入外企做销售,薪水一路飞升。两人在大学相恋,20岁出头的年纪就结了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对彼此的价值观和工作并不认可,因而渐行渐远。

即使没有鸡飞狗跳的三角恋情,没有暗潮涌动的金钱纠纷,一场相敬如宾的婚姻也渐渐走向终结。作者荞麦在本书中不仅写作了中年人的婚姻和生活,也展示出改革开放大潮中选择不同行业的人们的聚散离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从黄金期到衰落的过程中不同媒体人的抉择和命运。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

[美] 罗克珊·盖伊 著 邓迪 译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2020-12-18

美国作家罗克珊·盖伊在12岁那年被包括自己喜欢的男生在内的一群男同学轮奸。不敢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的她选择暴食,越吃越胖,试图以这样的身体来逃避异性的目光,保护心底那个12岁的受伤小女孩。与此同时,越来越大的身体也让她患上了许多相关的疾病,更让她感受到胖人在公众的视线中受到了多么严厉的审判。

弱者的攻击常常指向自己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是比自己更弱的弱者。对盖伊来说,食物既是安慰又是伤害,身体既是堡垒又是牢笼。不过,她也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家庭比较富裕,自己的身后才有了一层“安全网”,无论是逃学的时候,还是彷徨到去做色情电话接线女孩的时候,她的社会关系网总是能够保护自己。因此,她虽然饱受折磨,依然成长为一名作家,写出了许许多多性侵受害者和肥胖人士的心声。

《僧侣·士人·土官: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连瑞枝 著

九色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系教授连瑞枝希望通过本书解释明朝是如何统治云南大理人群的。标题揭示出,有三类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僧侣、士大夫和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的土司——僧侣可以建立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宗教仪式程序,士大夫可以传播儒学正统观念,土司则可以维护地方治安。这些地方精英经过迁徙和身份流变,通过联姻建立的政治联盟和一系列动乱事件,建构了一套仪式框架和政治语言以确认身份合法性。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评论称,本书跳出了国家本位的“核心-边缘”窠臼的历史,而是以本地人群为主体,是以人为主体的历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运用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作品确实专业性较强,不过作者的写作中也包含有比较好读的人物家族志,为作品增添了可读性。

《布尔迪厄传》

[法] 让-路易·法比尼亚 著 陈秀萍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1

布尔迪厄,这个成为社会科学大师的人物其实并没有获得过博士学位,履历上只说他拥有中等教育高级教师学衔。早期,布尔迪厄致力于法国现代化改革。老壮时期,他投入左派运动,甚至在法兰西公学苑以国家为题开设的讲座中,坚持“社会民主”路线。本书作者法国社会学家让-路易·法比亚尼(Jean-Louis Fabian)想要解释布尔迪厄的政治矛盾情愫,说明其中的值得探究之处。作为布尔迪厄的学生,他还要用布尔迪厄本人创造的分析工具为读者揭示布尔迪厄的思想。

让-路易·法比亚尼想要跳脱那种把布尔迪厄看成或敌或友的立场,把他的评价写入知识生活的社会学研究里。他把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布尔迪厄三项彼此串联的基本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以及这些概念形成的经过;第二部分讲述布尔迪厄的方法论和叙事方式;第三部分讲述了这位社会学家的生平。

《邱园的故事》

[英] 林恩·帕克 [英] 基里·罗斯–琼斯 著 陈莹婷 译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

邱园原本是英王乔治三世的王太后奥格斯汀公主的私人皇家植物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邱园已收集了约5万种植物,约占已知植物的1/8。它既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植物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邱园究竟是如何从私人植物园变成公共机构的?它怎样见证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帝国衰落?它在战争年代如何遭受重创又如何复兴?今天,邱园又是怎么收集植物和接待慕名而来的爱好者的?

本书两位作者中,林恩·帕克是皇家植物园–邱园的艺术品和文物的助理策展人,基里·罗斯–琼斯是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档案管理员和记录经理。二位以邱园的景观和建筑建造为主线,用照片的形式讲述了邱园的发展历程。照片不仅呈现出邱园的沉寂、扩展和繁荣,也为我们展现了摄影技术的变化和发展。

《局部: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12

“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在艺术纪录片《局部》里,陈丹青曾经这样说。这部节目不着重讲解艺术史,而是通过陈丹青本人的观看与叙述,使得艺术家在艺术史的背景中凸显出来,是贯通古今又有个人偏好的美术普及作品。

《陌生的经验》2015年版位列豆瓣热门艺术图书前十名。此次再版则把三季内容的全部讲稿收录为《局部》三部曲《局部:陌生的经验》《局部:我的大学》《局部:伟大的工匠》。陈丹青的讲稿并不过于系统和正式,有漫谈的意思。他讲《千里江山图》,讲的是年轻气性;讲蒋兆和,说的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有读者说,看了《局部》人会安静下来,陈丹青认为这是上佳的褒奖,反证了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的:人类的所有不安,就是回到家里也静不下来。也许,在美术馆里收藏着的重重叠叠的时间里,在王希孟到马塞尔·杜尚等“嘉宾”的画作和故事中,读者才可以暂时抛却内心的不安吧。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英]马特·摩根 著 苗小迪 译 赵芳 审校

译林出版社 2021-1

重症监护室容纳医院总病床数10%的床位,靠近手术室和急诊科。每个单独的床位区域内须特别配备维持体征的呼吸机、多种输液泵、透析仪和监控设备。但每张床最重要的配置是病人的专属护士。

病人之所以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甚至多个重要器官衰竭。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某种程度上就是全科医生,因为他们面临着病人的巨大期待,不仅必须理解身体哪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还要行动迅速,一个接着一个地解决难题。他们也必须懂得沟通,因为他们和病人家属第一次见面时,就可能会谈到后者此生最为可怕的消息。本书作者是英国威尔士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特·摩根,他为读者讲述了重症监护室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个神秘场所中发生的故事,每一章节都为读者科普了一种器官的功能。除此之外,摩根也在其中穿插了自己对于医患关系、医疗体制、生与死的思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