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古代中国社会
《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所描写的社会和文化各不相同。 如《周南》、《召南》比较接近大小雅,因为这是两位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和召公分头治理的地方,制度方面更为先进。离周、召之地不远的是郑、魏等地。孔子曾说“郑声淫”,估计他留下来没有删节的已经是他认为达到思无邪的标准的了,但和《周南》、《召南》相比,《郑风》还是显得自由奔放地多。《魏风》中有好几篇则大胆讽刺、无所忌讳,如《葛屦》对好人(贵妇)的讽刺,如《伐檀》对君子(贵族男子)的讽刺,如《硕鼠》对君主贪婪、丑恶的讽刺。这些诗歌一方面反映了魏地民众的蔑视权贵、直言不讳的刚正性格,另一方面,周官采诗能全盘照收,并且在宫廷都城演奏——此事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记载,也足以说明周朝政府有善纳众言的雅量。
十五国风中比较独特的是《豳风》,共有七篇。豳地在现在陕西,虽然离当时周王政治中心不远,但这几首歌除了《七月》之外都与当地的关系不大,可以说《豳风》是不限于地理的,而是围绕周公其人的治理活动而做。其中《鸱鸮》一般认为是周公写的,其它几首,有人认为《七月》、《东山》也是周公所作,而《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是众人——士兵或者周公所至之处的民众——为周公作的歌。与诗经中其它国风和雅颂的传唱跨度动辄几百年相比,《豳风》中的这几首诗歌创作时间应该都集中在周公执政和东征前后,也就是周朝的初创时期。在《诗经》中的作品中属于比较早期的,并且创作时间间隔不大,这些诗歌更像是对当时的社会的截面解剖,对了解当时的社会活动和变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历来对这几首的解读详略不一,解释角度也不一致。《豳风》是周公所作和为周公所作,而周公是周朝初创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周公的思想影响了周朝近八百年的历史,也对后世历史有持续的影响,孔子曾对周公念兹在兹,并且在常常在梦中遇见,可见孔子对周公思想的认可。解读诗经《豳风》中的这七首都与周公有关的诗歌,有助于管窥先周思想,并对周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变革有一些理解,这些理解不可能来自于对传统史书的解读,因为史书的记载一般都过滤了一些只有在诗歌等文艺作品中才能流传下来的社会和历史细节。
《七月》是《豳风》的第一篇,也当是《豳风》的核心。春秋初期的典籍图书还不多,更没有后来的朝代才有的农书,这首诗以从七月开始,以月令为序,讲述了务农者的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内容。此诗在国风中是最长的一首,包含农事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周公所作不能完全确定,但周公把它献给年幼的周王,教育他了解农事和民情,应该确有其事。和其它的《风》中的诗比起来,这首诗更像是属于《雅》或者《颂》的,特别是最后一句“万寿无疆”祝词,在《小雅·甫田》中也出现过。把《七月》放于《豳风》,是周乐官不想把它与颂扬周王的诗歌放在一起吧。
《鸱鸮》当是周公执政初期的作品,成王年幼,周公代为执政却被政敌攻击,加之政敌散布谣言导致他被民众误解。此诗以小童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面对危机时的痛楚,以及那种不能被痛楚和疲惫所击倒,要奋力保护家园的决心及强音:“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东山》写周公东征的漫长过程。王夫之指出,“古者兵农合一”,“《七月》,以劳农也。《东山》,以劳兵也。”《七月》《东山》两首可以说写春秋农兵大事最完备的诗歌。《七月》用比,《东山》用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在诗中反复出现,慷慨和忧伤在征途中交替浮现。《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鲁国人为他演奏周乐,其中就有《豳风》:“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可能演奏的是《七月》,也可能演奏的是《东山》。这次演奏让吴公子大叹,“观止矣!”
《破斧》是周公东征胜利后的作品,描写战争的惨烈,连刀斧都被砍坏了。幸存的士兵得到休整和周公的表彰。
《伐柯》是一首短诗,但后人对它的解读较为晦涩。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一方面不同意《毛诗序》等书上的解读,另一方面干脆说“此诗未详,不敢强解……故宁阙之,以俟识者。”通观十五国风,我国地区文化差异和发展不平衡早就存在,不过在春秋时是西部发达而东部落后。此诗当是周公东伐成功后,以西部先进礼乐文明对东人的简明的规训:“娶妻如何?非媒不得。”
《九罭》如方玉润所言,是东人的作品,“此东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诗以送之也。”表达了东人对周公的信服和依依不舍。《豳风》放到《诗经》的十五国风的最后,估计主要是因为歌者不限于豳地,不然以豳在周朝“龙兴之地”的地位,《豳风》本可以放到两南的前面的,即放到《诗经》的最前部。
《狼跋》是《诗经》中最幽默的一首小诗。《毛诗序》说“《狼跋》,美周公也。”如何美法?它语焉不详。韩愈在《进学解》中借学生的口说他“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形容他在官场上混得很失败,算是对这首诗的正解。这首诗不可能用来和周公开玩笑,就算开过此类玩笑也不大可能记下来流传。《豳风》中的七首诗歌都与周公的活动有关,后面的五首与他本人的军事和制度传播活动有关,可以大胆猜想:这首诗作于东征胜利之后,是士兵们活捉了东部叛乱将领之后唱起的诙谐曲——老狼前行踩下巴,后退又踏它尾巴。诗中的“公孙”是指叛军首领而不是周公。这有点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兴起的扬基小调——拿敌军开涮,其乐何如?
以上《豳风》七篇,分别谈及农耕、危机、征战、修整、制度传播、民众信任、甚至诙谐幽默。古者农、兵乃大事。这些诗歌系统地和集中地反映了周朝初期的社会及变革的过程。当时社会结构主要是家、国,主要的先进文化是礼、乐,主要的集体活动是农、兵,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结构,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传播礼乐文明。天下就是周王国势力所及之处。
通过《诗经》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原初印记,有助于了解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例如中国周朝以后的朝代,许多还是以周的诸侯国为名号,如晋、唐、宋,甚至重起的周,可见周代印记之深,正如《诗经·大雅·文王》所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孕育了无数思想家和诗人的周代旧邦,从《诗经》入手,还可以分别研究十五国风中的诗歌,并把它们做“跨国”比较,甚至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诗歌典籍做比较,例如在西方经典的《雅歌》、《诗篇》这类作品,其中对西方初民文化和社会也有类似《诗经》的记载,可以从中比较异同,用以求同存异,乃知维新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