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花儿

Image 2021-01-13

花儿,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蒙等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民歌。

花儿的历史

花儿因在歌词中将女性比作花朵而得名,它诞生于明代初年,以汉语演唱为主。除人们在平常田间劳动、山野放牧以及旅途中即兴漫唱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行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族竞唱活动——“花儿会”。

花儿在当地被称为“漫花”,由于其发音多带“儿”音,在外人听来便有“漫花儿”。当地青年男女会在“花儿会”的这一天背起干粮,到附近山中“漫花儿”去。他们以歌会友,有的单打独唱,有的一问一答,有的相互对唱,形式多样,自由而散漫,所以称为“漫花儿”。

花儿分类及分布地区

花儿因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不同,又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大类。其中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又分为:“河州花儿”和“山花儿”。

第一类“河州花儿”,它发源于河州地区,相当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域,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河、永靖、夏河等县,有的甚至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卓尼一带。

第三类“西宁花儿”,它发源于西宁地区,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花儿的曲调

花儿具有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等特点。其音乐形象绚丽多彩,文学内容丰富。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

另外,在河湟地区有着上百种的曲调,不同的曲调不同“令”。按流行地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互助令”“西宁令”。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白牡丹令”“尕马尔令”“好花儿令”“花花尕妹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咿呀咿令”“水红花令”等。

花儿的内容

花儿的内容有情歌、生活歌以及本子歌。花儿的主体是情歌,其艺术水平高超,充满思想激情,集历代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于一体,是花儿中最精彩、最动人、最丰富的部分。生活歌指的是情歌之外反映人们生活的内容,前景广阔。本子歌花儿的唱词分为“散花”“本子花”,其中“散花”为单首或几首独立成篇表达比较简单内容,“本子花”则是反映历史故事的花儿,其特征为表现内容与故事的联贯和富有叙事性。

花儿的现状

随着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渗透,在当地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花儿的生存空间正在面临着萎缩,原有农村生活被打破。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姑娘与小伙已不能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长外出赚钱和寻找新的生活梦想,热爱花儿并为之努力的传唱把式越来越少见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