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葡萄牙作家玛丽亚·翁迪娜·布拉嘉与《澳门夜曲》

Image 2021-01-15

玛丽亚·翁迪娜·布拉嘉,葡萄牙当代著名女作家,曾获葡萄牙埃萨·德克罗斯文学奖等奖项。

1932年1月13日,作家出生于葡萄牙布拉加市。50年代,翁迪娜·布拉嘉前往巴黎与伦敦求学,攻读英语文学。60年代起,分别在安哥拉、印度的果阿、澳门教授英语和葡语,后返回里斯本居住。除教书外,她还翻译过罗素、茨维坦·托多洛夫等人的作品,并为多家刊物撰稿。

翁迪娜·布拉嘉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包括诗歌、随笔,但她最擅长的体裁为小说。代表作长篇小说《澳门夜曲》发表于1991年。作家以个人经历为素材,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葡萄牙籍女教师埃斯特尔在澳门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的故事。

(《澳门夜曲》葡、中版本)

这本小说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女性敏感纤细的心思,零碎的对话和飘忽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隐秘晦涩。埃斯特尔的主要活动范围是教会学校,朝夕相处的人也多为女性——中国同事萧和华、印度同事甘多拉、学监罗莎嬷嬷。女性之间的关系和情谊变成了本书重点刻画的主题。她们既想亲近对方,又保留着自己的秘密,因此也就带着怀疑和防备之心,尤其是埃斯特尔还疑心萧和华与自己爱慕同一个中国男人——陆思远。爱情方面,全文一直在模糊地暗示埃斯特尔与陆思远的旧情,但又从未点明他们的关系。罗莎嬷嬷对澳门富贵男人的成见与对年轻女教师们的劝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爱玲笔下香港交际圈的氛围。

除了教会学校这方小天地,通过埃斯特尔在街上漫步时的见闻和与校外人员的接触,我们也得以一窥20世纪60年代澳门的风土人情。书中不时夹杂的粤语、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体现着当时澳门人口与文化的多元。

(澳门大三巴牌坊)

2003年3月14日,翁迪娜·布拉嘉在家乡布拉加去世。为纪念这位优秀的作家,2005年,布拉加市政府设立了“翁迪娜·布拉嘉文学奖”。

(“我是一个选择了孤独的女人。”—— 翁迪娜·布拉嘉)

选段:

为了那封信,要有特别的准备。首先,家里要安静,晚些时候,批改学生作业的萧小姐经常会拉开椅子,睡觉前她要洗一个澡;耀荣小姐不再走来走去,不再有她被香烟熏得咳嗽的声音。安静,这是第一要求。第二……当然,第二就是自己要让自己心情愉快。要高兴,也就是说,要有成就感。比如,当天穿了一件新连衣裙,站在镜子面前自认为自己很漂亮。或者,买了一个……比如,买了一个不错的玉戒指。也许是一个玉戒指,也许是一个玳瑁发簪。可是,人不会每天都买戒指,每天都自鸣得意。所以,那些信才会等待,而那一封信就更特别。她不会轻易拆开,随便得像处理一张小小的请柬。决不。那封信,配得上一场仪式。

时机终于来了。那是一个漆黑的晚上。天上没有星星,院子里也不见木瓜树的影子。整座房子寂静无声。埃斯特尔解开了花结,拆开邮封,呲啦——。她屏住呼吸。听一听,同事们是否听到了“呲啦”声?在这里,什么都逃不过其他人的耳朵:甘蔗秆做的隔墙,好在不是一张席墙。她缓慢地打开散发着香味的宣纸,把它铺在书桌上,用墨书写的字跃然纸上,仿佛是一个浅浮雕作品:不规则的笔直的线条,横的、斜的线条,像是乐谱,还有的像弓,像拐角,像翅膀。一张建筑图。一座九层的寺庙和高耸的山墙直刺空中。一片雨后的竹林。

(《澳门夜曲》 蔚玲、朱文隽译)

撰稿人:Emma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