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天下谁人不识君?看他华丽丽的中年逆袭

Image 2021-01-16

年过四十如果还没成功,那发迹的可能性就更是与日俱减。不得志之下未免心情郁闷,如果潦倒至连酒钱也给不起,那就更加郁闷了。

高适就有这样潦倒。他比李白小三岁,比杜甫大八岁。本来祖上也曾经阔过,他爷爷曾经做过唐朝六大都护之一的安东都护,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但富不过三代,到高适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旧唐书》上说高适“少家贫,以求丐自给”,落魄得一度以乞讨为生。

虽然穷是穷一点,但高适有才啊——他的诗写得早就远近闻名。二十岁那年他去长安应试,踌躇满志地考虑高中进士之后的荣华富贵,自觉功名唾手可得。

结果高适被现实一耳光扇得清醒了些。不仅第一次没考上,连考几次每次都是陪跑。高适只有曲线救国,暂时投笔从戎跑到北方的边境军队去当幕僚。戍边让高适见识了长安之外的另一种征战肃杀,三十五岁那年他写出了边塞诗的名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让高适成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的边塞诗人。

从边疆回来之后,高适的事业还是没有起色,只有搬回家乡睢阳居住——那里的物价比长安洛阳便宜。男人四十之际,高适在睢阳与一对来旅游的诗人不期而遇,他热情地接待了当时已有相当名气的李白、以及默默无名的李白粉丝杜甫。

此时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拿着遣散津贴正好游山玩水;没考上的杜甫在洛阳碰见了自己的一生偶像,于是把臂同游。两人在睢阳遇上高适,二人组变成了三人行。三个无学历无功名无职位的三无人员“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开心得忘了要奋斗。

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又过了三年,高适依然是困顿得勉强度日。一天他偶遇当年曾经相识的董大,两人暌别十余年久别重逢,相见彼此感慨时运不济,跟着又要分离。诗人的积习在此时沉渣泛起,高适送给即将远行的董大两首诗。一首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付酒钱都囊中羞涩,出将入相就更加遥不可及。

而另一首成了高适的传世之作: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究竟是谁?一直以来,后世都认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为是长兄排行第一而被称为董大。他虽然也是声名在外,但比起玄宗跟前的红人李龟年,声势地位就差远了。他受牵连被迫离开京洛,在睢阳与故人高适相遇,于是才有了高适的《别董大》。然而敦煌卷子现世后,后人发现高适这首诗的别名是《别董令望》。董令望跟董庭兰是同一人吗?董令望也排行第一?还是董大、董令望、董庭兰其实是三个人?

这是一笔弄不清的糊涂账,幸好无论董大是谁,都不影响高适这首诗的优秀程度。一起句就是一副阴冷的景象:绵延千里一望无边的黄云,把太阳都遮到灰暗;大雁本来应该在秋天就南飞,冒雪飞行的多半是失群的孤雁,风雪交加之下倍显凄惨。

前两句写的景没法令人情绪积极,完全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压抑低沉。但后两句却峰回路转:当此愁云惨雾笼罩之时,正要“莫愁”未来怀才不遇;放眼天下,你终将有令人侧目的一刻。

诗虽然是送给董大的,却是高适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即便前半生遭际坎坷,但终将有扬眉吐气大展宏图的一日。跟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不同,高适这首诗写得壮阔豪迈:虽然贫贱无力付酒钱、虽然天昏地暗风雪孤雁、虽然命蹇时乖年过四十——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有一个天下在前路上等着我来。

恶劣的景色可以视为人生的障碍。眼前越是凄惨沮丧,内心越是雄心万丈,高适的情怀在唐人的赠别诗里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仍然能感到字句间的励志豪气。

然而从四十不惑到年过半百,高适的人生还是不见起色。他在勉强当了三年封丘县尉之后,去了甘肃投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当幕僚。虽然哥舒翰还算赏识他,但不出意外,高适的一生也就这样以幕僚告终了。

只是人生总有意外。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军惊醒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哥舒翰在潼关坚守拒敌。唐玄宗派的宦官监军不断催他出战,哥舒翰无奈之下出关,结果战败被俘潼关失守。五十一岁的高适从乱军中飞马赶回长安报信,唐玄宗大惊之下仓皇逃奔入蜀。到了成都,报信有功的高适被提拔为正五品谏议大夫。

高适的仕途从此一帆风顺。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接班,高适又见机识势立刻赶往甘肃拥护新帝。他这一步旗走得正确无比,得到新君唐肃宗赏识的高适,被封赏然后派去讨伐不听话的李亨弟弟、永王李璘。一年之间,他从一个从八品的掌书记,成了权倾一方的淮南节度使。

但不是人人都有高适的政治眼力,李白就押错了宝。永王起事来招募他,有强烈建功立业心的李白就入了幕。但永王实在不是争天下的材料,高适还没有抵达战场,永王就已经被其他将领逮住宰掉,而李白也被丢进了浔阳的监狱。

知道过去的故交如今身居高位,一贯心高气傲的李白也放下身段,在狱中写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中吹捧高适犹如汉代的张良张子房,希望他能看在过去的交情上,拉兄弟一把。

据说高适看完这一首求饶诗后不但不理睬,反而将过去与李白的来往信函找出来一把火烧掉了事。甚至当李白妻子宗氏亲自来到高适府邸求见时,高适也选择避而不见。在旁人眼里,高适只要前途不要朋友,是利欲熏心的典型代表。

但世上不为人知的事情太多。高适虽然表面上一刀两断,安知他没有在暗中斡旋?政治前程是不能不要的,朋友也是能救则救的,在钢丝上走有无数的眼睛盯着,一个不小心不但救不了李白,自己也会掉下去。高适有没有暗中救李白不知道,但李白最后至少只落了个流放的罪名,而他的同事像韦子春是被杖杀了的。所以《高适年谱》上写“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这个“似”也是留有余地。

但杜甫就不同,高适对杜甫的帮助是肉眼可见的。高适后来去成都当彭州刺史,常常送柴米油烟给窘迫的杜甫,感动的杜甫写诗相报:“故人供禄米”(《酬高使君相赠》)同时感叹朋友还是老的好,“交情老更亲”(《奉简高三十五使君》)。甚至杜甫没米下锅时还会主动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没有高适的提携照顾,杜甫在成都写的诗还要愁苦得多,不止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那么简单。

高适从不得已的落魄文人,一直做到了剑南节度使这样执掌一方军政的大人物。公元764年,六十岁的高适调回长安任刑部侍郎,后来又加封渤海县侯。以非进士出身最终成功封侯,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实在罕见。

一年后,六十一岁的高适去世,被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落魄的穷诗人,到了中年之后才建功立业大器晚成。他在世时不仅位高权重,去世后就算排不进唐朝顶尖诗人的名单,也照样能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

白发苍苍行将就木之际,高适也许会想起自己的那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因董大而生,却无异于高适的自况,他华丽丽的逆袭也确实无愧于诗中吐露的雄心壮志。一堆盛唐诗人中,只有高适一人逆流而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功成名就。

但高适也不知道在百年后千年后,人生更加不得意的李白杜甫,却比他自己更适合这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成功的人生确实从没有太晚的开始,但文章憎命也是事实。身后流芳百世众人仰望的诗人,生前好多都愁眉苦脸地遭够了罪。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