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岚县:“非遗+”特色产业将扶贫做深做实
在岚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婴儿满月等所有民俗节庆里,都会有面塑的出现,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
为鼓励岚县人利用这项文化遗产增加收入,该县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传承工作,下拨专项经费,举办“岚县民间面塑作品大赛”,并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组织业务培训班,对年轻艺人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借助"面塑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和传承。岚县职业中学和岚城中小学现在还专门开设了面塑课,让这项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如何在面塑文化内涵和创意上下功夫,将作品变成商品,通过线上线下营销,将岚县面塑推出去,让面塑变成脱贫致富的抓手。近年来,岚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大力发展这一文化产业。
“岚县面塑街”项目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确定实施的非遗扶贫项目,把“岚县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握整理、传承发展,与贫困群众的学技增收、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集中建设打造“岚县面塑街”,全面展示“岚县面塑”文化魅力,着力打造“岚县面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岚县面塑”扶贫带动作用,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承助力产业振兴
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形、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大拇指和食指的灵巧配合下,通过揉、搓、压、剪、捏、推等手法制作成各种花草、水果、花鸟虫鱼等。
面塑对手艺的要求很高,会做面塑的人不少,但要真正做得好,则需要多年的功夫。
“一个制作精巧的面塑,体现在和面、揉面、醒面、制作、蒸制、点染、组合的各个制作环节中,我们这里的妇女大多从小就接触面塑技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真正做得好的,能做出精髓的却少之又少。现在我们这些传承都汇聚在一条街上,不仅方便沟通交流还有了竞争力,现在我们这些传承人不仅带徒弟续传承,而且还要学知识谋创新”赵军连说。
王冬梅说,为了搞好创新,她在平时有时间就多看一些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比如看专家的剪纸,农民画,传统刺绣,雕塑等,在展览馆有看看的图案就拍照保存,回去研究,力争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这些传承人的面塑作品,不仅在山西省内各市县及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北京、杭州、浙江、陕西、武汉等地区,有的面塑作品还走出国门,大方异彩。
“在进驻面塑街之后,政府免费给我们提供展厅和工作室,给各家免费配备蒸箱、和面机、压面机冷藏柜等设备,还不收取我们暖气费,干净温暖的环境,让大家伙的干劲更足了!”岚县面塑传承人王冬梅和记者说。
“非遗”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岚县面塑”源远流长,是以小麦面粉发酵蒸蔚、手工塑缀的面食面点食品艺术图腾升华,延续了尧舜之敬,传承了秦汉之制,彰显了北魏之风,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岚县面塑经千百年演变逐步形成了点饰祈福、简饰美食、修饰展示三大流派,贯穿人生重要节点,覆盖全年关键节令,2015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鼓励岚县人利用这项文化遗产增加收入,岚县县委县政府下拨专项经费,举办“岚县民间面塑作品大赛”,并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组织业务培训班,对年轻艺人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借助“面塑文化艺术节”进行大力推广和传承。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
“岚县面塑街”项目包含面塑街、面塑文化交流中心和面塑主题公园三大板块。面塑街是制作加工、展示展销、文化体验的集散地;面塑文化交流中心是挖掘研发、文化创意的传承推广平台;面塑主题公园是“岚县面塑”元素的集中展示。
岚县面塑街打造了集面塑技能培训、制作加工、展示展销、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集散地,将“岚县面塑”这一独具岚县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脱贫产业。
面塑街不仅是展示面塑艺术作品的线下场所,更为易居苑扶贫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家门口学技术,就业增收的平台。
面塑传承人赵军连向记者介绍,“12家面塑工坊入驻后,我们每家免费带动异地搬迁户,大家一同学手艺,长本领,脱真贫。这些贫困户年龄大都在40到60岁左右,学成之后,他们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学习能力自己开工作室,自己赚钱脱贫致富。
据了解,“岚县面塑街”项目向易居苑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每年枝艺培训600人;技能实训150人,参训时间均不少于1个月,生活补助均不少于200元/人;传承人岗位就业50人,时间不少于4个月,月工资不低于800元。
岚县县委县政府计划用三年时间“岚县面塑街”产值规模可达到500万元,扶贫带动就业500人,带动文旅、服务、电商等相关产业增收5000万元。用五年时间,将“岚县面塑街”打造成全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非遗传承发展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特色产业带动为一体的“岚县面塑”国际品牌。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