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扬之水“家长”七十忆旧:因书结缘,情牵一生

Image 2021-01-18

赴北京之前,与赵丽雅老师(扬之水)约见。她说,正好“家长”(赵老师的先生)写了一本书,可以送你们。便好生期待。

书终于拿到手里,褐黄色纸面精装,上着墨字“七十憶舊”,副标题为“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作者李志仁。没有书名页,没有书号,没有责任编辑,没有出版社,没有定价。

▲《七十憶舊》(作者供图)

赵老师说,嘿嘿,非卖品。大侠好奇地想猜猜出品方,赵老师连忙制止,笑着打岔,你猜不到的。那就不猜了。

这是亲朋好友级的馈赠礼物,非常珍贵。

“家长”补充说明:自己退休多年,手懒,老伴常劝他写父母亲的过往,但他一直没有下决心。年到七十,记忆日渐淡化,便想着把自己与父母生活的点滴记录一下,保存下来。

01

书分“生活中的平常与不平常”、“十年浩劫”、“金色的晚秋”三个部分,母亲的小脚、父亲的身体我们的婚姻……小家庭与大时代,大事件与小情感,张驰有度,收放自如,每章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回味深长。

书后附有“旧影录”,有“我”“妻子”“我们一家”,与其说老照片见证历史,不如说旧时光因了影像复活眼前。大侠指着赵老师童年、青年和中年时代的照片,惊呼,完全是个小姑娘。“家长”您当年是拐卖儿童,骗婚嘛。

赵老师的照片在书中是第一次公开面世,青春年少,英气十足。黑又亮的大眼睛,镶嵌在苹果般的圆脸蛋上,忽闪忽闪,健康得可以拧出水来。

▲扬之水年轻时(作者供图)

我记得《读书十年》里有她的“金花”照,正是那一脸喜相,一手娟秀的小楷,一脑门饱读诗书的识见,被张中行、徐梵澄、谷林、金克木、邓云乡、金性尧、王世襄、冯至一大批老先生另眼相待,郑重夸奖,纷纷结下深厚的友谊。谷林先生写给扬之水信件,从1990年至2008年18年间一共156通信。

信中各种抬头:远公、水公、于公、远兄、飞兄、水兄足下、丽兄、雅兄、丽雅道兄、丽雅如弟、丽雅大妹、谷风大妹、亲爱的老朋友……可以看到他们“熟不拘礼”,称兄道弟。

徐梵澄先生每当赵老师造访后辞别,总要送到门口,一再叮嘱,“要常来才好,我感觉很空虚。”他原本不给别人看原稿,但对赵老师却是例外,“这是妹妹要看,没有办法。”

金性尧先生更视她为文章知己,不吝笔墨地谈及两人的共同点:“我们的文章,也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有才气这一点是明显的……厌凡庸,厌头巾,厌婆子嚼舌。有审美力,感情质,无理论基础。喜博览,爱书如命,手不释卷……”

“美”、“雅”、“秀”都不足以形容赵老师。

当年被“家长”领着见李家家长,一家之主的母亲对赵老师下了一句评语:这孩子讨人喜欢。一语定乾坤。

02

四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因书结缘,从此情牵一生。

据“家长”书中透露,1974年,他回城,干活时碰到一位小姑娘,“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脸蛋儿白里透粉”,眼前一亮,留下了深刻印象。

▲扬之水青春时代(作者供图)

小姑娘干活之余,不爱说话,在角落里静静地看《新华词典》。他看她爱书,就从书上入手。回家陆陆续续拿了《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老残游记》《镜花缘》《叶尔绍夫兄弟》等书借给她,最后没存货可借了,把《文史资料》也献上。

经过一年借书还书打底,两人的感情在通信中取得可喜的进步。

在“家长”看来,当时的赵老师在单位人品好、勤快、工作不惜力,是党员,父母也是革命干部。而他自己的父亲是反革命,自己属条件不好的一方。但困难与机会并存,他迎难而上。岳父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的作用。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国家恢复高考后,“家长”考上了大学,赵老师虽成绩过了分数线,却因超龄错失求学机会。于是两人便走进了婚姻殿堂。哪知第二年学校又放宽条件补招,但此时赵老师已经怀孕,不可能再圆大学之梦。

“家长”在书中写道:“当时她一路哭着回家。”那份委屈,让“家长”记住了一辈子。

▲两人年轻时的照片(作者供图)

“家长”说,婚后多年,这件事一直提醒我,鞭策着我,不要忘了“将功补过”。“家长”是一言九鼎的人,说到做到。在《〈读书〉十年》里,我们几乎可以天天看到“家长”的身影——与“志仁一道”,或是“搭志仁的车”。

03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经济还算匮乏的时候,“家长”就职某经贸单位,经常出差谈判做生意,经济条件在同龄人中当属上乘。

他不但陪着赵老师买了很多书,还买了很多影碟和音乐碟,看了很多场电影,日子过得浪漫又温馨。

赵老师流水帐般地记录了每次买书的书名和数量。“在文物出版社购得《明式家具珍赏》(120元)为购这一册书,与志仁不知磨过多少次嘴皮子。”这该是1987年的事,当时的120元的确是大数目。磨破嘴皮子,最后得逞。

详细记录的还有:“5月10日,在北兵马司礼堂看美国影片《斯巴达克思》。6月24日,往首都影院看美国立体声片《茶花女》。8月18日,在电影资料馆看法国影片《梅亚林》。10月3日,往经委礼堂看波兰影片《紧急出路》。10月9日,在电影资料馆看美国影片《屏开雀选》……12月8日,在大华连看两场:《玛丽亚·布劳恩的婚事》、《莉莉·玛莲》。12月14日,往大华看《弗里德里希》。”

再看“1989年2月4日,下午与志仁相约在音像商店见面,购得唱片若干。2月5日,与志仁一起在王府井外文书店购得唱片若干。3月18日,志仁陪我往协和医院,后往灯市口唱片商店购唱片若干……”

▲扬之水《问道录》签名(作者供图)

1987年“家长”从香港回,为赵老师订购了一台彩电,一台音响,又给她买了三套半衣裙和六套邮票。“本来还买了一盒香港点心的,遗憾的是在换汽车时丢失了。”

放今天,绝对是当众撒狗粮,羡煞一干痴情男女。

有意思的是,赵老师在《读书》杂志当编辑期间,与众多老先生打交道。“家长”除了做好服务工作外,有时难免“疑惑”。

看赵老师1991年6月7日日记,“月前先生(徐梵澄)曾有信来,云家中备有蛋糕,虽不甚佳,但尚可食。因匆匆登程,未及前往。当日已悟到此蛋糕非彼蛋糕,或另有所指。归来,志仁问起:社科院宗教所可有什么人邀请你去吃蛋糕?言下颇有疑色。今日先生乃道:前番蛋糕云云,是否会得其意?是我的几篇旧作,又不便明说,现请你拿去看看,能否用。”

感谢这份事无巨细的全记录,留下了两人情感见证的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04

须臾不离。这是赵老师微信里发我的。意思是有事找“家长”,就能找到她。他俩一刻没有分开过。

其实赵老师不说,天底下的人都知道。

自从我第一次见赵老师起,她与“家长”总是成双成对,不曾走散。

▲扬之水与“家长”二人在深圳(作者供图)

单我印象中,有迹可查的就有几例:

2005年扬之水应邀赴深圳读书月首场论坛,讲古人饮食,“家长”护驾。

2012年秋天,扬之水应邀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讲座,会后,读者排队签名,场面拥挤。“家长”笃立身边,掀着书页,以便她下笔题签,两人配合默契。

2012年冬,北京,与时任世纪文景总经理施宏俊一行饭聚。扬之水戴一顶“耐克”小绒帽,说,“家长”买的,一人一顶。

2015年扬之水应深圳博物馆之邀做讲座,谈宋代的花瓶、茶事。“家长”陪伴左右。现在尚书吧还存有大量照片为证……

2014年我的第一本小书《书人·书事》就写道:“在深圳,在北京,在全国各地。只要有扬之水的踪迹,就必定有‘家长’陪伴的身影。”

如果说,以前赵老师出门,“家长”处处守候着。现在,“家长”出门,赵老师必定紧跟着。为何?赵老师说,怕他走丢了呵,怕他摔了呵。

“家长”不甘示弱,顶了回来:关键是我上车后,人家总给她让座。赵老师佯装生气,附和着,真是,我还比他小好几岁呢。

一转眼,“家长”竟然七十有二了。

05

请“家长”签名,“家长”调皮地问赵老师,怎么写?

赵老师说,就写雪呆子。大侠抗议,怎能没有我?赵老师说,加上大侠。我说,雪呆子OK先生。这是当年我们在天涯“闲闲书话”的ID。

年少的小航是资深潜水员,正是他向妈妈报告论坛里的风云变幻。所以,等到我们见面时,赵老师对OK先生对雪呆子是熟之又熟了。问小航的ID,赵老师笑而不答。而今,小航已升级为爸爸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