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见文物|刻画在彩陶上的生活——船形彩陶壶

Image 2021-01-19

仰韶文化属于中原地区新石期时代的中、晚期,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考古发现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

彩陶的出现和创新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今天所见的惟妙惟肖、内容丰富的图案大多是先人工匠在陶器未烧之前手绘上的,烧成后的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绘基本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也有双色交绘的。据有关光谱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彩陶上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很高的红土;而赭红彩料就是赭石。这些彩陶纹饰主要是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也有少数的动物纹饰。而这类纹饰大多数绘制在钵、碗和罐类的口部、腹部,敞口的盆、钵等也有画在器物内底中的。

船形彩陶壶杨晓君

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当时的各氏族营地附近,都有大小河流和比较宽阔的水域,水产十分丰富,利于捕捞活动。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说明当时氏族先民的捕捞方法既有网捕,也有垂钓和投叉击刺。许多遗址的彩绘陶器上都有鱼网的描画。半坡类型的彩陶盆内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鱼网纹和鱼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充满着渔猎色彩的彩陶壶——船形彩陶壶,船形彩陶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此船形彩陶壶为盛水磊,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船形彩陶壶泥质红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通高15.6厘米,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鰭状的三角形纹饰等。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東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陶壶造型由仰韶文化常见的小口尖底瓶转化而来,基本是将纵向的瓶身横置并稍加变形,将瓶口移到壶身的中央,再将本位于瓶身两侧的对称双耳移到壶身的肩部而成。

船形彩陶壶杨晓君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的能力已显著增强,大量鱼嫖髓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被发明出来,有些地区还修造了存储鱼类的窖穴等。从事这些复杂的活动离不开舟船的协助。远古时期舟船均为木质材料,容易腐烂,很难看到完好的实物。长江下游地区出土过独木舟及少量船桨等,资料多不完整。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网坠,这也证明了当时确已使用鱼网捕鱼。根据出土的鱼骨鉴定,仰韶文化的居民所捕的鱼,主要属鲤科类。

也许捕鱼的渔网由于原材料的缘故早已消失无踪,但是几千年过去,刻画在船形陶壶上的网纹、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仿佛勾勒出鲜活的原始人类“捕鱼”的画面和劳作故事,这可能就是这一件件的远古实物遗存带给现代人们最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