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罗杨:汲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2021-01-20

汲取传统文化正能量

罗杨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泱泱古国,中华文化以其超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意志和行为方式,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代,都会转换成强大的精神能量,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原动力。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国理想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长久以来始终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张力。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新路,开拓出中华文化的新格局大气象。比如,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融入到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出新精神化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吸收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修齐治平”引入社会道德建设以及把民本思想引入党风、家风、民风建设和把慎独慎微引入“八项规定”等等。无不凸显出传统文化在树立方向引导,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资源,倡导道德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库存和不尽的能量。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着一整套的文化观念作为支撑,而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如传统社会中的乡规民约,当代社会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伦理、信仰崇拜、风俗观念、民族精神等文化因素都会对一种制度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抑或自卑时,则难以抵挡外来文化的风吹浪打,而一旦文化的根脉被割断,民族心灵的大厦将会倾覆瓦解,从而导致“国将不国”的境地。百年前那场西风东渐的狂飙不正是以“千年未有之变局”让我们自己抛弃了自己的文化,高喊“打倒孔家店”“废除中医”“废除汉字”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自残行为。中国文化也因此承受了百年来传承上的最大危机,中华文明也为此番矫枉过正之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然,百年的历史发展也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试图摆脱母体既不可取也做不到。试看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企图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和工作,最终不是都成为“想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而成为徒劳之举吗。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自己母体之中得到滋养才能凤凰涅盘蜕变新生。

传统文化历经劫难却总能绝处逢生中,枯木逢春。凭的是已经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靠的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厚重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以进一步激发其生机和活力。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海量库存亟需我们盘点明晰,有效内存更是需要我们及时激活应用。一旦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之中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民族价值、时代精神、未来视角等进步文明的理念提出,都不是横空出世。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那些立于时代潮头的时代之先声、社会之先风、智慧之先河,无一不是从五千年的中华文脉而来,不是由十四亿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而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如何开掘传统文化的富矿,用好源头活水激发文化凝聚力,成风化人以为当下之用,仍是需要我们不断给予回答的当代命题。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崇尚创造理应成为社会风气;传统文化是经典,培养经典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传统文化是遗产,对遗产就应给与呵护和支持;传统文化是潜能,我们当努力把潜能化为显能,使其升华为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个从未中断过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敢于创造勇于创造的民族。但今天我们的创造向世界所提供的还只是物质产品,而缺少文化和精神的财富。民族之强大,不在于物质之发达;国家之领先,不在于武力之霸权。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只有当它的文化能够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具有更大的力量的时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当他的所有物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了文化品格的阶段,他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并赢得尊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真正的大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应该体现在文化的影响。因此欲使文明古国再次焕发青春实现复兴,就必须做到不仅在经济上,还要在文化上为人类世界做出贡献。

对传统文化当然要“取精用宏”,何为精华?所谓精华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能与当代社会进步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于今、于民、于国都有用有利的优秀部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需要有全面的见解与思维,所谓全面是指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不仅仅只有儒家一家,还应有历史上那些同样是传统文化精华的诸子百家,惟此方能建立起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为此,要进一步坚持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声音和思想在理性的争鸣和辩论中赢得粉丝;要允许人们在宪法的框架下选择不同的观点;不搞一家独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信中尽情的伸展,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旧思维一去不复返,促使中华先进文化的再复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蝶变。

“复兴”不是“复古”,“自信”亦非“自闭排外”。只有完成了现代性转换的古老文明才能实现面向未来的恒久价值;只有敢于包容借鉴、兼收并蓄的自信才是有气度的自信。在当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潮中,我们需要保持“八风吹不动”的定力;具备“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立足传统文化的价值真髓而不离不弃。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争得民族精神的独立与自由,显示出吞吐大荒的气度,彰显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胸襟。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回应时代的命题和影响世界的发展。

本文选自作者在中央文史馆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罗杨,中共党员,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

艺界网:让艺术走向世界

张平为《艺界网》题写“祝艺界网:越办越好,覆盖全国,走向世界。”

张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