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席:《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陈传席,1950年9月生于山东,江苏徐州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评阅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
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毛泽东谈《兰亭论辩》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其三,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书法水平绝对不容否认,其书法的影响更是绝对不容否认。凡是全盘过分地否认《兰亭序》的艺术水平者,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