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乔治·戈登·拜伦——满腔热忱的英雄诗人

Image 2021-01-23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穿民族服饰的拜伦

拜伦小传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苏格兰贵族,于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都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

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

哈罗公学毕业后拜伦进入剑桥大学(1805—1808),学习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旅行、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

1807年3月,拜伦出版了他的抒情诗集《懒散的时刻》,受到恶评。一年后,他写了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作为答复。

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如果我和他热烈地握手,他会以为我是他的党徒了;可是我不愿意参与他们任何一方”这样的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创作时的拜伦

从1809年到1811年,拜伦出国至东方旅行。据他写信给母亲说,这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从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他由友人郝伯豪斯陪伴,于1809年6月离开伦敦,行经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于1811年7月回到英国。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

从1811年返回英国到1816年永别英国,拜伦在这五年中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漩涡中。他的“声誉”也由最高峰跌到最低点。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

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初被拒绝,以后被接受,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在婚后一年,她即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阿达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黑白肖像

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英国。他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反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1817年至1823年拜伦迁居到意大利,先后住在威尼斯、拉文纳、比萨、热那亚。最初两年是在威尼斯度过的,拉瓦那一位年轻的贵族夫人特莉莎·吉西欧里和他过从密切,成为拜伦理想的伴侣。吉西欧里的兄弟彼得罗·甘巴是一个年轻的军官和意大利的秘密爱国组织烧炭党的成员,拜伦通过他加入了这一组织,以自己的住宅为该党提供军火和隐蔽所,以反抗奥地利的统治。1821年2月该党起义失败,拜伦受到警察的监视,他函告雪莱求助,雪莱劝他和吉西欧里迁居比萨,于是拜伦于同年11月去到比萨。但由于警察不断迫害,又被迫于次年九月迁往热那亚,在那里度过了卜居意大利的最后十个月。

在希腊时的拜伦

拜伦既憎恨反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耳其对希腊的统治。1821年4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抗运动,进展顺利,至1822年底开始被承认为独立国家,但以后由于内部的纷争,运动趋于衰落,就在此时拜伦决心参加到这一运动中去。

1823年7月他自意大利动身。

1824年初,在抵希腊前,他得到歌德的祝贺诗。他在希腊表现了实际政治家的才能,为各派的团结进行努力,并且自己出款维持一支军队。

1824年4月9日,由于遇雨受寒,他一病不起,十日后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21天,机关、法院和商店停止活动。他的遗体运回英国后,家属请求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英国的统治阶级再次顽固地坚持其反动立场而予以拒绝。

1824年7月16日,他被埋在纽斯泰德寺院附近的教堂墓地中。

《拜伦诗选》

在拜伦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本书精选了拜伦的主要佳作。下面与大家分享《唐璜》的影响和一些评论。

《唐璜》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需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粗暴地渎侮了人类最优美的感情”,“不可能欣赏它而不失去某种程度的自尊”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像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我们感到英国诗歌拥有了德国人从未取得的东西:一个古典地文雅而喜剧的风格。”诗人雪莱说,《唐璜》“每个字都有不朽的印记……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久已倡言要写的——一种完全新颖的、有关当代的东西,而且又是极其美的。”

《唐璜》的前五章发表后,由于社会舆论的种种阻力,中辍了一年多,到1822年7月才又继续写下去,至1823年5月写完了第十六章,那时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

终其一生,热忱不减

拜伦既是贵族,又是革命者,这种矛盾在他的生活、思想和作品中都反映出来。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英国,在他去世后,对他的评价则日趋低落,这是大英帝国的统治阶级偏见必然导致的结果。今天,对拜伦的研究和评价有了新的起色;在一九七二年出版的剑桥《英国文学简史》上,从对拜伦的如下一段评语中,可见一斑。它说:“只在纯抒情诗上,他次于最优;因此读者不应在诗选中去了解拜伦。仅仅《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审判的幻景》和《唐璜》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在其最好的作品中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