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欧洲的首次觉醒、基督教分裂与十字军东征:中世纪艺术的不同面貌

Image 2021-01-23

体来说,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世纪艺术可称作基督教艺术,尽管其建筑、雕塑和绘画都呈现出一种表现性的、抽象性的、注重精神力量的外貌,但我们依然能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和蛮族文化中找到其的源头。

除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外,西欧各地的这段历史错综复杂;拜占庭艺术在十个世纪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而西欧的主要艺术与风格则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可结合基督教本身的发展历程,为这一时期的艺术面貌勾勒出一个大体轮廓。

题图:《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局部 德拉克洛瓦 1840年

这个轮廓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拐点:

其一是破坏圣像运动,其二是基督教的分裂,其三便是十字军东征。

我按时间线将其大致划分为两段: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

在前五百年里,出现过凯尔特人(Celtic)艺术、爱尔兰—撒克逊艺术、加洛林(Carolingian)艺术和奥图(Otto)艺术,其中的亮点是查理大帝时期所谓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此后的五百年中,随着基督教分裂与十字军东征,西方的教徒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朝圣运动,在一些朝圣路线上,各地大量修建了仿罗马式(Romanesque Art)教堂,以及为这些教堂所装饰的壁画、雕刻,因此后人也将10—12世纪的西欧艺术总结为罗马式艺术,在罗马式教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哥特式建筑,与之相关的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都可归于哥特式风格,代表了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爱尔兰——撒克逊风格的《林迪斯芳福音書》装饰图案 完成于七世纪末

壹 破坏偶像运动与基督教的分裂

自公元四世纪末,伴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形成了两个中心,其分裂便显得不可避免,尽管正式分裂要600年之后才姗姗而至。

当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灭亡后,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组织并没有消散,信仰基督教的各个小国依然将罗马教皇视作整个西欧的精神领袖。

“东罗”、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首领称作“大牧首”,他虽被视作东部基督教的精神领袖,但其权力还要受制于世俗的拜占庭皇帝。

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分歧与博弈,尤其体现在是否允许偶像崇拜方面,这对艺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期基督教教义中不允许偶像崇拜,但很多信徒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影响,所以也借助一些古代对神明崇拜的形式感,来展示自己的信仰或用于宣扬基督教教义。

比如我在此前第二十四篇文章中介绍过的那幅墓窖天顶壁画,其中就采用了古罗马的绘画技法来展示牧羊人与羊群的形象,那幅壁画完成于公元四世纪,这在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中并不鲜见。

公元四世纪罗马的墓窖天顶壁画

到了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早已兴起并迅速传播,此时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为伊苏里亚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利奥三世(Leo III 公元717——741年在位),帝国中驻守东部边境、手握重兵的权贵们受到伊斯兰教的启示,认为不应该进行偶像崇拜。

这种思潮也影响到了皇帝利奥三世,他于726年下令将各地教堂中的圣像、雕塑和十字架等全部捣毁,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所有宗教画像及雕像也全被移除。所有宗教场所和活动中,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和天使以人物的形象出现,此前以绘制、雕塑圣像谋生的工匠们也遭受到各种形式的迫害。

利奥三世发起的破坏偶像运动其目的也包括借此打击教会势力,维护自己世俗统治。这一事件有些类似于一个世纪后中国晚唐时期的“唐武宗灭佛”事件,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在位)于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众土地。单就艺术史的角度看,东、西两地的破坏圣像的运动都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

针对利奥三世的行为,罗马教皇宣布将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都开除教籍,而利奥三世更横,直接派兵活捉了罗马教皇。

此后,双方就是否可以崇拜圣像一直争执不休,在8世纪末再次出现了破坏圣像运动,直到843年才被制止。

因为对于圣经内容和教义的不同理解,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不断发生摩擦,双方分歧越来越大、离心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到了公元1054年的时,演变成了基督教会的大分裂——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彼此宣布,互相把对方开除了教籍。

至此,东、西两方的教会,彻底分道扬镳。西欧形成了后来的天主教,使用拉丁语传教;而在东罗马形成了东正教,用希腊语来祈祷和礼拜。

贰 加洛林文艺复兴——“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在利奥三世发起破坏圣像运动之后约半个世纪,西方的世俗世界中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法兰克人的加洛林王朝崛起,建立了一个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加洛林家族源自法国中部日耳曼民族中的法兰克部落,在5世纪中叶,法兰克人就占领了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领土。其家族名称的拉丁文为Carolus,即查理。

公元751年,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这个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登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我们习惯依据其英文——Carolingian——发音,将其译为加洛林王朝。

相比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后辈,这个王朝中最杰出的统治者当属查理大帝(Charlemanes 公元768年——814年),他在位时间长达47年,其中只有两年的和平时期,剩下的时间里都是在打、打、打。查理与欧洲各个不服的对手打过大小战争53次,他亲自征战的就有31次。

法兰西民族最早的史诗就诞生于查理大帝的一次出征,在778年法兰克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他手下一位名叫罗兰的侯爵战死,文学家对此事件进行加工、演绎从而创作出了著名的《罗兰之歌》。

公元779年,罗马贵族反对当时的教皇利奥三世(注意,他不是前文提到的那位破坏圣像的拜占庭皇帝,这位教皇的在位时间为795—816年),教皇向查理求援,他带领军队进入罗马,很快平息了叛乱。

第二年年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查理接受了利奥三世的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所开拓的“查理帝国”,领土包括现在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西班牙等。但他死之后,这个王朝便很快没落,其孙辈于843年签署了《凡尔登条约》,将统一帝国分为东、中和西三个部分,这便是此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国家的雏形,有关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演进历程,我将在文艺复兴的内容中再做细表。

虽然分了家,但查理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意义重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由他兴起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他制定的一系列宗教文化政策,奠定了此后西欧统一的基督教文化风貌,被誉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由黄金和珠宝装饰的加洛林时期的《林道福音书》封面 约公元870年

这一时期所采取的宗教文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对基督教文献的整理,制订了《加洛林书》,对罗马教义和宗教的基本仪式给予了规范;其次是发展教育,查理大帝要求每一座教堂和修道院都设立学校与图书馆,用拉丁文传授“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这逐渐形成了欧洲此后完备的教育体系,继而孕育出此后博洛尼亚、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等名校。(见第二十五篇文章《神的光芒之下:爱尔兰的华丽手抄本、最早的大学以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此外,他还下令对拉丁文进行改革,开始使用大写字母作为句子的开头,句尾也开始使用句点,也由此产生了整齐秀丽、简便易学的“加洛林小写字体”(Carolingian minuscule)。这些举措为西欧文化的传播、思想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叁 十字军东征与罗马式风格的流行

当传说中的耶稣复活了一千年后,基督教徒们却开始感受到来自东方圣地的威胁,自十一世纪末开始了持续两个世纪宗教性军事行动——“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

这次军事行动最早开始于公元1096年,由当时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此后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们一共发起了九次东征(其中第九次也被认为是第八次东征的部分行动)。

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一开始他们需要十字军帮助自己应付来自东部的强敌,但他自身也陷入了东、西两边双重的威胁。

在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中,就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东部拉丁帝国以及两个附庸国——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而威尼斯也借此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港口和克里特岛),此后拜占庭帝国有半个世纪都沦入了拉丁人手中。

德拉克洛瓦同一题材《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另一版本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尺幅 498x410厘米 1840年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细部1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细部2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细部3

六个多世纪后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所绘制的这幅《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就再现了这一年4月12日,被十字军攻占后君士坦丁堡所发生的悲惨一幕。

当然十字军的东征,也留下了其文化遗产,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在各地朝圣之路兴建的罗马式教堂。

从11世纪起,十字军东征所掀起的宗教热潮中,各地统治者都开始兴建宏伟的教堂,这种教堂的风格在11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其建筑风格是从古代罗马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其主要特点是:在平面设计上,由巴西利卡式变化为拉丁十字架形,又在圣坛后面加建一些小屋称为圣器屋;广泛使用石材修筑屋顶和圆拱,创造出复杂的骨架体系,这些教堂外墙很厚,窗户很小,整个外形类似敦厚的封建领主的城堡,也兼具军事防卫的功能。

罗马式风格的比萨教堂与斜塔 图片源自网络

罗马式风格的比萨教堂与斜塔侧面 图片源自网络

比较典型的包括法国的圣塞尔南教堂、德国的沃尔姆斯教堂、英国的杜汉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等。为了装饰这些教堂也出现了一些大型雕像,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寓意、象征,而非写实,另外也为了与建筑物各部位协调,还让形象随着外框进行扭曲、变形等等,即所谓的“框架法则”。

罗马式的绘画,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堂的装饰壁画、镶嵌画或者圣经手抄本中的插画,与加洛林时期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是用线条塑造轮廓鲜明的形象,采用大面积平涂,注重画面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性。

此后的艺术史家们统一用“罗马式”来形容十一世纪初到十二世纪末这段时间的西欧艺术。

继续“罗马式”之后,中世纪即将迎来其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革,那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出现。这将是我们下一节重点介绍的内容。

————————————————

有关欧仁·德拉克洛瓦所绘制的《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大家若有兴趣可以评论区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我会为您寄上其电子版高清大图,供欣赏参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