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示儿手账》|写诗晒娃的古人,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2021-01-27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雯

一本《示儿手账》拿在手中,自然会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诗人走向人生的终点,记挂的依旧是国家的兴亡,所以,他留下的嘱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手账》

张静 陈晓耘 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由南开大学教授张静和她的研究生陈晓耘选编的《示儿手账》,精选古代著名诗人文士写给孩子的书信、戒子书、示子诗90首,其间,有如陆游这般将国家的命运寄于后人的奋进;也有白居易、韩愈、苏轼、于谦等大家记录的生活点滴,包括劝学、别离、思念……

写一首“示儿诗”来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几乎是陆游的日常。在他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有两百多首涉及教子。《示儿手账》中收录的13首陆游诗中,要么直接以“示儿”为题,要么直接点出要“示”的某个儿子的名字。

陆游有7个儿子,按长幼顺,依次为子虞、子龙、子修、子坦、子约、子布、子聿(也作子遹),还有17个孙子。由陆游的诗可以读出,他是慈蔼的父亲和祖父,在关注儿孙的日常之外,也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

当然,陆游对最小的儿子子聿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感情,现代人去读陆游的“示儿诗”,甚至能读出一点小偏心。你看,那一句著名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来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而且,这一系列还写了好几首。

而且,陆游的“示儿”是随时随地的,所以,除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还有《病中示儿辈》《读经示儿子》《五更读书示子》……

陆游像 网络图片

难怪钱锺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指出陆游诗中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平庸,梦太得意。”

不过,如同我们今天喜欢在朋友圈晒娃,陆游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在诗中呈现了“晒娃狂魔”的特质,正是一个有爱父亲的自然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今天留下的精神财富。如“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如“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又如“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些诗句,贯穿着他留给儿孙,也留给后人的学习方法。

陆游为什么有那么多诗歌存世?这得归功于他的小儿子陆子聿,陆游身后,陆子聿潜心整理父亲生平的各种作品,将其付梓出版,进而得以传世。看来,这个孩子没有白疼。

与陆游这样的大家庭相比,白居易的门户就小了一些。但是,这位年长陆游三百五十多岁的诗人,也是一位温柔的老父亲。

《示儿手账》中,有一首白居易的《吾雏》——

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

嗟吾不才子,怜尔无弟兄。

抚养虽骄騃,性识颇聪明。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

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

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

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诗中可见,阿罗正七岁,而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五十有余。

白居易像 据《南薰殿圣贤画册》

白居易一生有过多个子女,但多幼年夭折,只有女儿阿罗健康长大。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七岁的阿罗,已经会模仿母亲对镜画眉, 学父亲吟咏诗歌。只有有心的父亲能看到并记录下这些生活的细节,而白居易值得今天的年轻父亲们学习的不止这些,阿罗三岁时,他曾写过《弄龟罗》,其中有一句:“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孩子黏他,这是真的。

阿罗的成长甚至结婚之后的生活点滴,都被白居易写进诗中。

白居易64岁这年,阿罗与谈弘谟喜结良缘,而后生儿育女。《示儿手账》中有一首《谈氏小外孙玉童》,白居易写下“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遗传”,而此时,正是他的女婿谈氏刚去世不久,他希望孩子孩子能够顺遂平安地长大。

读一本《示儿手账》,可以由书中所收录的诗文与解赏,抵达古人的生活细节,千百年前的他们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快乐和忧伤。

未读《示儿手账》之前,我仅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以及西湖之上那条与他有关的白堤;仅知陆游的无处报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他在一段爱情里的怯懦。

《示儿手账》让我们走入诗人更为世俗的生活,当然,这世俗中其实有牵系时代与国家的大情怀。

《示儿手账》内封

而且,这是一本兼具美与实用的书——其中的大量插图,来自各大博物馆的珍惜馆藏;而几乎每一首诗的页面都有专门留白,让阅读者可记下读时所感,进而思考一下如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在《示弟子贴》中所说——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

【作者简介】

张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推广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诗教系列课程主讲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负责人,荣获201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陈晓耘

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师从张静教授。研究生期间,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交流学习。曾在《文史知识》、光明网上发表多篇文章,出版译著《自我赋能》(中信出版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