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展览走进社区:陆家嘴车棚中的三星堆图片展

2021-01-28

位于上海浦东黄浦江畔的陆家嘴,是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所在地。这里有中国最高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还有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众多跨国银行的中国(含港澳台)及东亚总部所在地。

黄浦江畔的陆家嘴

而就在距离上海中心大厦两条马路之隔的地方,有一个名叫“东昌新村”的小区。这个小区是陆家嘴中心区域中唯一一处建于80年代的建筑群,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住在一楼的一位老奶奶,就在小区的道路旁搭起简易的灶台做饭,洗过的衣服和袜子就在挂在堆着调料的灶台上方。东昌新村共有约2700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00多人;61%的房屋为出租屋,原住民不足10%。

东昌新村小区

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区中,有一个在社区公益基金会众筹、社区共建单位资助等多元支持而打造的“星梦停车棚”。1月22日上午,一场名为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在这个车棚中正式对外展出。本次活动是2020年11月21日, 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特展的组成部分,由上海大学博物馆联合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社区枢纽站、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居民委员会共同策划。

活动海报

小区的地上停车棚往往是一个昏暗的、散发着潮气的空间。很难想象,来自四川三星堆的文物图片,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陆家嘴的一个老校区的车棚中。但是当进入车棚之后,一种专业展览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在形式上,布展团队没有选择将图片展板挂在墙上的一般方法,而是在不影响小区居民停车的前提下,将图片以双面灯箱的形式悬挂在停车挡板上方。这样非常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即将车停好后一抬头就能看到图片,并且灯箱散发出的光也让整个空间亮堂了许多。除此之外,在图片展开头部分还安置了一个投影,在墙上播放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东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骏称其为“一个高大上”的空间,受到居民们的喜爱。

展览现场

其次,在排版上,图片与文字的安排十分简洁、规整,不再是一个板子上排列8-10张文物照片,然后再配上大红大绿的颜色。文物的图像非常清晰,十分突出。

展览排版效果图

最后,在内容上,此次图片展览与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保持一致,即分为“人间神国”“以玉事神”“万物有灵”与“文明的延续”四个单元。图片展以16件文物图片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铜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与金沙遗址的内在联系。

展览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发现车棚原有的红色车位号码牌,是打印在一张简易的粉红纸A4纸上的。所以布展团队决定在灰色的停车挡板上,设计一款白色亚克力立体字号牌,这样从视觉效果上就美观了许多。这个举措让停车棚在原来“微更新”的基础上,因为展览的介入,再次得到了一次博物馆馆长的“微更新”。

“微更新”后的白色亚克力立体字号牌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的理解展览的内容,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马琳教授在现场给在场的居民进行了生动的导览和讲解。马琳教授表示,上海大学博物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把古蜀三星堆文明搬到社区居民家门口,让更多观众“足不出沪”,就能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对话的方式参与陆家嘴的社区微更新,加强博物馆与社区的联系,拓展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

马琳教授现场为居民讲解

笔者同一个参观了约20分钟的小学生交流,他是在他祖父的陪同下参观车棚的。 笔者向他询问他是怎么看的、看到了什么,他的回答是:“看了一个地方,走一圈,有一些人的,都是一些传统文化。它们都是中国的东西,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 他表示以后还想这里举办类似的活动,而当笔者询问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他回答:“就是人的头部”,这表明孩子在观看图片展的时候,他的祖父也没有给他讲述展览所表达的意思。

或许这种原因还在于,观众理解展览中的文物存在一些困难。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耿敬教授也指出,此次图片展中的文字太过于专业化了,社区居民难以理解。例如展览中在介绍铜兽首冠人像时,文字里出现“且腰间系带插觹”;介绍铜戴冠纵目面具时,文字里出现“或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介绍铜瑗时,文字表述为“有的好的半径是肉宽的2倍”;这些专业的表述与生僻的文字显然对于居民来说难以理解。

因此,陆家嘴东昌新村骨干居民在同副馆长马琳交流中,希望上海大学博物馆能给他们一份关于三星堆展览的讲解词,他们要自发组成一个志愿者讲解团队,跟其他的小区居民去交流。而副馆长马琳表示,博物馆将提供通俗易懂的讲解培训、并邀请社区组织到上大博物馆参观展览,探讨更多样化互动的可能性。此次图片展是上大博物馆探索“高校博物馆+社区”展览模式的重要举措,具有特别意义。此次展览让小区的居民因为中国文化来到自己家门口而高兴,也更加热爱并珍惜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期待动迁而将社区环境不管不顾。"

展览现场

“博物馆与建设社区”是个老话题了,也是200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圆桌会议,集中讨论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特别强调博物馆应与社区加强协作。此后,标志新博物馆学诞生的1984年《魁北克宣言》,与之后再1992年发布的《加拉加斯宣言》,都反复强调了博物馆服务社区的职责。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大会,讨论主题还是博物馆与社区并通过一项与之相关的决议。1997年,在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六届大会上,组织方将主题定为:走向21世纪—博物馆与建设社区。

但是环顾二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社区的实践案例还是屈指可数,富有探索性的、长期的实践案例不多。也可能是由原住民组成的老旧社区被大量拆除,而新建成的小区中共同体意识较为薄弱。那究竟博物馆要参与什么样的社区建设?20世纪70年代,英国博物馆学家肯尼斯·赫德森认为,博物馆可以参与建设的社区,可以分粗略地归为以下四类:

(1)当地的社区—博物馆周围约五里;

(2)地区的社区—距离博物馆两小时的旅程;

(3)国家的社区―不论国家的大小如何;

(4)国际的社区―在某一年内能够向博物馆提供观众的这样一些国家。

实际上,距离东昌新村最近的博物馆是上海观复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就位于上海中心大厦中。但是其100元的门票与半价优惠50元后的门票已经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所以现阶段还无法要求非国有博物馆加大社会职能的实现。而位于宝山区的上海大学博物馆跨过黄浦江,来到浦东新区的老旧小区,实属不易。而此次展览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独立批评家、艺术家王南溟在2018年初发起并组织的公共文化项目“社区枢纽站”,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设置了一个“社工策展人”岗位,共同整合资源推动社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因此,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吕建昌:“从博物馆角度考虑社区这一概念时,必拘泥于社会学家们的一些观点,既不必像社会学家那么复杂地来划分社区,也不必局限于国家民政部的划分概念,应当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以特定的地域或规模以及有利于人际交往、建立共同情感纽带的因素为基本。

除了举办图片展览之外,博物馆还可以在社区中宣传文物法规、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咨询与文物鉴赏等活动。凯瑟琳·古德诺(Katherine Goodnow)认为博物馆的社区参与,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接近、反映、提供和结构性参与。上海大学博物馆已经接近了社区、提供了图片展,下一步是否将会进行结构性参与让我们拭目以待。“星梦停车棚”是作为浦东新区近年来社会治理创新的缩影,曹骏书记在展览开幕时有感而发:“这个展览为停车棚插上了一条很长很长的天线,让老旧小区有了无限可能。”

星梦停车棚

参考文献:

王巨山:《遗产·空间·新制序》,商务印书馆,2018年。

吕建昌:《博物馆"社区"概念及社区博物馆》,《回顾与展望: 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杰克·洛曼,凯瑟琳·古德诺编:《博物馆设计 故事 语调及其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图/文:于奇赫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