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见文物|战国时期的水陆通行证——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Image 2021-01-28

在当今的国际交往中,无论是人员往来还是商品贸易,都需要有通行的证明或证件。在中国古代,来往各地的贸易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证件。而“节”,就是古代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凭证,它有免税和通关的作用,节是水陆交通运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杨晓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2枚战国时期的“交通运输通行证”,为舟节和车节,两枚青铜竹节长短不一,表面有错金铭文。是楚王发给受封于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故名曰“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战国时期青铜器物,1957年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这两枚青铜竹节精巧细致,器表刻有铭文,铭文是采用错金工艺刻上去的篆书,金色的篆字铭文配搭绿色的青铜节,看上去非常华贵。正面阴刻细线八条,将节面分隔为九行,象征编缀的简册。错金银也叫“金银错”,其方法是在青铜器铸造时铸出腰槽,将金银片、丝放入槽内,锤打后错实磨平。这一工艺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应用至今。《鄂君启节》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杨晓君

《鄂君启节》于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铸造,形似剖开的竹节。舟节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战国楚舟节长30.9厘米,宽7.1厘米;车节长29.6厘米,宽7.3厘米。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这两件铜节分别为舟节和车节。鄂君启节一共有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均为竹节状。每件舟节表面有错金铭铭文164字,每件车节上有错金铭文148字。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的过程,详细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那么如此珍贵的青铜节,最初的主人是谁?公元前323年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的疆域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它物产丰富,商业活跃,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楚国封君鄂君启,名启,字子皙,其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鄂君是对鄂城一带封君的尊称,所以称为鄂君启。楚怀王在封启为鄂君的同时,还赐给他青铜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鄂君启节。此节制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铭文记录了从“鄂”到“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对研究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图源网络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税务制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了稳定国家的经济财政,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税务的制度,而商人则要向国家按章纳税。鄂君启得到了楚怀王亲自颁发的青铜车节和舟节,就意味着他的水陆两路商队在楚国境内可以一律免税,畅通无阻。

为什么要把青铜节设计成竹节的造型呢?原来,最早出现证明身份的节,就是用竹子为原材料制作的,是为了方便书写铭文。在那时,还没有纸,人们只能在竹片或简牍上面书写,最初的节就采用了常见的竹子制作,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铸造。“鄂君启节”因由楚王所颁,楚工官司督造,器物金碧辉映。又因其特殊用途,制作极工细,这足可说明当时楚国的手工业在冶铸方面已有很高的技巧。

时至今日,历经了2000多年的鄂君启节依然散发着迷人而古朴的光芒,刻于节上的错金铭文更造就了它独特的魅力。这两枚鄂君启节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人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税务制度提供了详细而宝贵的资料。而它的出土,也填补了中国考古界对于“节”这类实物保存的空白,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瑰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