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纵横导览|并称“二王” 王羲之和王献之谁更技高一筹?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王羲之和王献的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
王羲之,一代书圣。王羲之集前代个名家之长,将汉魏朴质、雄浑书风向妍美一路发展,中国书法魏晋一变也。王羲之开创飘逸、灵动的今体书,把行书、草书推到一个新境界,行书在魏晋时期达到高峰,“书圣”称谓由此而得。
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父亲王羲之的悉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水平孰高孰低,后世一直争议不断。“二王”的书法有共性,也有差异。他们的书风和技法上有何不同,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王羲之:内擫、含蓄、沉着
《快雪时晴帖》局部
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他在钟繇真行书体基础上,去隶意而创楷法,并汲取张芝在章草向今草过渡期的经验,结合真书的发展,彻底改革了章草,创新了成熟的今草。其笔法严谨且层次感丰富,笔画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传承了古人笔法,开创了“内擫法”,书写时把笔从外往里转,这样的用笔方法也有很多书法家模仿,比如启功、溥心畬等等书法家都是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因为內擫法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因此,用內擫法来的书家,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行穰帖》局部
王羲之的书法线条之中很多是以提按为主,偶尔会运用绞转笔法,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显示出非凡的运笔技巧。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隶书的笔法写行书,而篆书用笔一大特点就是笔笔中锋,所以他的行书之中很多以中锋行笔,线条充实厚重。
王献之:外拓、豪放、飘逸
王献之的书法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其书写风格更加肆意多变、姿态万千,气势不凡,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
王献之的用笔方式是两边都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这种“外拓”技法的转动半径比内擫法大,显示出其潇洒的书风。他的书法比王羲之更加飘逸,注重书为心书,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王献之最有创造的是行草夹杂的字体(破体),这种字体,王羲之亦有其态,亦尝试此法,但没有巩固,然而在王献之手中,则极为熟练、突出,变无意为有意,姿态百出,奇趣万千。
《鸭头丸帖》,行草,唐摹本。王献之书。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在书法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王献之在父亲王羲之的基础上别创新体和新的用笔方法,彻底结束了杂有隶书笔意的书法时代。他的书法作品在东晋晚期和宋、齐时代曾经独领风骚,但由于梁武帝和唐太宗的贬抑,以致使其书迹存于世较少。
王献之传世的楷书代表作是《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被后世奉为小楷书的经典,和王羲之的小楷书比较而言,字间更疏朗,笔法、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书,拓本
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书法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各自成体。因两个人所追求的书法审美不同,呈现出的书法形态也不同。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贯穿其中的书法精神就是“创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