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育群:建筑师笔下的《第76天》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等。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沉默的风马旗》《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钟南山:苍生在上》等二十余部。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多部作品在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匈牙利、埃及、约旦、伊朗、日本、英国等翻译出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他曾是一位建筑师,1979年,熊育群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是个典型的工科生。每次回到长沙路经湖南商场,熊育群会情不自禁地向友人介绍,“看,那栋大楼就是我设计的。”
而今他是一位作家。几十年来熊育群行走在今天的中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追溯发生过的历史,遥想先辈的生活,拾起散落中国大地的文化因子。2019年,他以《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献给这山河,这人间。
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熊育群新作《第76天》面世。这是熊育群创作的一部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有心——能把死物写成活文章
“10年来,我因各种原因走到全国各地,运气好的时候就会碰上迁徙者的故事。比如在云南无量山的大山深处,有一个九甲镇,这里是苦聪人生活的地方。我听说高山上面有汉人,叫熊家寨,跟我同姓,就这么一个村庄,与世隔绝。我很好奇,便去了解。在云贵高原,这种个体的迁徙特别多,而且都是在大山深处,几百年前迁过来,繁衍后,一户人家变成一个村庄,一个家族。那里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汉族的文化却保存完整。当然也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融进来。这些隐蔽的村庄很难发现,写作是没办法去规划和设计的。我只有做一个有心人,在行走中一听到就去寻找。”回想起《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的写作过程,熊育群感慨地说。
对此,莫言评价道:“他的游记文字,总是能发人之未见,这大概与他是学建筑出身有关。他在建筑方面的训练,使他独具慧眼,能把死物写成活文章。”
熊育群“一次次在鸡形版图上行走”,让他感动的是,这种遥远的历史跟现实生活结合得那么紧密,并且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熊育群说,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寻根,我们有家族意识、姓氏文化。我们一方面要奔出去,但是情感深处也要回归,要寻根认祖。我们对祖先生活的怀念,体现在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里。“这种情感上、灵魂上的依托,对人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打动了我。”
奇妙——有几位甚至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在《一寄河山》之后,熊育群又写了《钟南山:苍生在上》。“他对流行病学已有相当程度了解,何况他作为理工男处理新冠疫情这一复杂问题又有优势,因此能够承担这个全景式抗疫的写作大任。当此大事,一个作家冲上去,写出一部书,不仅对得起时代,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自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说。
对于熊育群来说,这是一次极其艰巨的采访和写作。
“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我坚持查找旁证材料,有的甚至通过三方印证。”
谈到《第76天》的写作过程,熊育群说:“我会查找天气、日出时间,导航人物走的路线,通过图片或视频进入人物的家庭和工作场所,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不仅要真实呈现武汉抗疫的行动全景,也力图写出真实的环境,力争做到每个细节真实可靠。”
在熊育群看来,“这是一次奇妙的写作经历,凭借现代通信工具,书中人物陪着我一步步往前走,他们是我写作的‘活材料’。我与他们在不断的交流中成为知心朋友……有几位甚至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呈现——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情感
这是一次特别的新书分享会,不仅有作者、评论家,主办单位更是邀请了医学专家、一线护士和书中人物代表。“读到关于自己的那几页,当时就哭了,很多事情仿佛又从头过了一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瞿昭晖一直处于战“疫”最前沿,曾有过120多天的抗疫经历。瞿昭晖哽咽着说,从2019年12月29日开始收治病人起,她每天睡在值班室,没有时间考虑其他事情。“但我们想,不管能不能成英雄,都不能成为逃兵。”她感谢文学家以细腻而温暖的笔墨,帮她记下了这段历史。
国家卫健委的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说,我们从事流行病学研究的信奉“敬业、团队、探索、求实”,而在作家熊育群身上,真正体现了这八个字。“写小说的时候可能对事实保持五六成就了不得,作为一部纪实文学,《第76天》做到了九成以上的准确,我觉得已经相当不容易。《第76天》很好地把文学功底跟理科思维相结合,寻找证据、逻辑推理,把不同人讲的话进行分析,哪个对、哪个不对,过程一定很烦琐也很艰难,所以我说这本书的写作可谓用心良苦,特别是作者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曾光说。 “《第 76天》把我带回到那段日子。”
方舱医院“手绘小姐姐”、《2020武汉日记》作者黎婧说,在创作过程中,熊育群老师反复跟她沟通了数百次,非常认真,非常严谨,他呈现的文字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情感在里面。
为什么需要全景式的视角?在李敬泽看来,是因为拉长视角写之后,我们能看到很多新的东西,看到彼时彼刻不一定能看清楚的东西,“《第76天》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全景式书写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在这次考验中挺了过来,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