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你不知道的柘城历史由来,全都在这了!

2021-02-01

兴于朱襄故土,以古老的树种为名,根深叶茂,是为柘城。历史上,这里一次次黄河泛滥,文明在跌宕中涅槃。问道先哲,复兴洛学,崇文尚礼之风在此绵延。火红色彩,传递千年古城的热情。百年风味,蕴藏柘城儿女“咸淡相宜”的生活哲学。柘城,随草木勃发而兴,因文化精绝而荣。

你知道柘城是怎么来的吗

地名记1995年,一支中美联合考古队来到柘城,他们在申桥乡李庄遗址意外地发现多处排房房基和大量可复原的陶器。

这些呈小口、高领、圆肩的陶器,集中体现了距今约4200年到4500年的河南龙山文化特征。考古专家由此推断,李庄遗址的年代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随着考古队对李庄遗址的深入发掘,一个祭祀坑出现在专家们面前,这个祭祀坑中竟然有九头牛的骨架和一个鹿头的上颌骨,这便是后来轰动考各界的“九牛祭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高天麟说:“原来光是文献上有这个商代先公先王的王亥驯服了牛,可是没见到实物,没有实物来进行验证。那么现在在豫东的李庄遗址发现了这个牛,并且还作为祭祀现象,埋了九条牛在一个坑里面。这个情况应该和先商文化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甚至于可以说是探索先商文化的一个突破和发展。”“九牛祭坑”让考古专家进一步断定,李庄遗址是商人部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遗存,很可能是殷商文明的前身,这一发现再次轰动考各界。

李庄遗址的丰富遗存不仅为探寻无文字可考的先商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说明柘城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商人先民在此活动。他们在这里筑屋,烧陶,祭祀形成了一个人口集中手工业成熟畜牧业发达的繁华区域。

柘城,北依废黄河,南临惠济河、涡河,发达的水系滋养着这片土地,为这里带来广阔的平原,温润的气候,丰富的物种以及一片农桑沃土。

柘城县地方史志编研中心主任李旭昌说:“从李庄遗址可以看出在很久很久以前,柘城就有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活,因为当时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就成为了商朝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福祉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因柘城地区肥沃,人口众多,境内有一柘沟,始置“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柘城县,“柘城”古名沿用至今。

作为家乡的历史文化研究者,李旭昌一直在探索关于这片土地的秘密。沿着李庄遗址向东出发,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城故城”,这里留存着一段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城墙,古城墙北侧有数口源自汉代及明代的古井。考古研究表明,战国时期至明朝期间,此处多次为县治所在,这面断壁,正是柘城旧邑最西面的城墙。据考证,柘城故城呈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城外护城壕沟宽逾百米。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故道靠近柘城县域,每至梅雨季节,黄河泛滥,城外水势高涨,但因城池稳固,洪水不至没入城内。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一场暴雨致黄河南岸决堤,滔天洪水直冲柘城。柘城百姓扶老携幼仓皇南逃,水患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重回故土,昔日家园变成了一片湖泊。不愿远离家乡的柘城百姓,在故城以南,即如今的柘城县城区一带,开疆扩土,重建家园。为了纪念故城,柘城人将这片洪水带来的湖泊命名为“北旧湖”,由此柘城形成了“北湖南城”的城市格局,这种格局自明代延续至今。

灿烂的先商文明,见证了千年古县的悠久历史,千里黄河为柘城带来生机,也让柘城儿女历经锤炼。柘城如同一棵黄河水滋养出的参天柘树,历尽沧桑仍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