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陶渊明育有五子,结果无一像他都不成才,气得他写诗数落
说起东晋陶渊明,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杰出的诗人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至今仍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常客,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顺口背出。
陶渊明出身东晋士族之家,曾祖为开国元勋陶侃,外祖父也是一方名士,祖父曾当过太守,虽然他的父亲生平不知,但按照这个家族发展,陶渊明入仕做官,过个悠闲生活也不在话下。然而可惜的是,陶渊明八岁这年,父亲竟然早亡了,家里一下子变得困窘起来。
好在陶渊明好学,有才又有志,二十岁的时候也混入了仕途,只不过这时候当的大多都是低级官员,没做几年他就回家了。之后的几年,他断断续续做了几年官,日子过得不算很如意。
最后一次辞官,就是我们熟知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年他为了养家,来到彭泽当县令,因不满督邮拿腔作势,最终愤然辞官,自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后世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大多是才情极高,但运气不佳,仕途坎坷。其实令陶渊明糟心的并不只有当官这件事,还有家里的“破事”。
陶渊明自负才高八斗,确实他也就是如此,但他的后代却比他差远了,一个个都像是扶不起的阿斗,一点没继承他的优良基因。
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了。然而这五个孩子却没一个有才气的,这让陶渊明又着急又无奈。
大概是越想越气,后来他干脆写了一首诗,来数落这几个不成器的儿子。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责子》,看来陶老爹也是气急了。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先卖了个惨,说自己已经年纪不小了,是个惨兮兮地白发老头,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每一个喜好纸笔的,然后便开始数落儿子。
先说大儿子阿舒已经十六了,但懒得无人可及,二儿子阿宣也快十五了,但就是不爱学习,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今年也十三了,学得最差,连六和七都辨不清,至于老幺通儿都九岁了,仍只知道找吃的,简直就是个饭桶。
最后,陶渊明失望地感叹,也许这就是天意啊,还是好好喝自己的酒,没必要多想了。看来,陶渊明已经对自己的后代不抱希望了。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连大诗人陶渊明也没有逃过这个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