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读读陆游这首词,最后两句,安慰了世人800多年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宋·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
岁月在沙漏中,缓缓流淌;光阴在檀香里,袅袅燃尽。
红尘陌上,我们都是光阴的过客,寄居在岁月的客栈里。
沐过回廊的风,淋过季节的雨,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也懂得了生命的厚重。
很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安慰了世人800多年。
陆游写这首词时已四十七岁,在四川夔州任通判。
在此之前,他因主张北伐,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师,后来在隆兴府(江西南昌)任职期间,又遭人毁谤,被罢免了官职。
他在老家山阴闲居了四年,才重新被起用,然而“通判”这个职务离他北伐的梦想太遥远,而四川夔州又在千里之外,壮志难酬,漂泊异乡,心中的苦痛可想而知。
这首《木兰花·立春日作》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写,正因他的心情如此苦闷,所以更能突出“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的豁达是多么难能可贵。
先来看看词的上半阕,刻画了一个流落他乡,潦倒困顿,抑郁愁苦的人物形象。
开头两句“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极写词人沦落天涯,风尘仆仆的困境。
“三年”当然不是实数,词人1169年底接到朝廷任命,但因身体不适,一直到了第二年五月才从出发,十月到达任所,写这首词时是1171年,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
词人之所以一开口就说三年,除了古人惯用的写法外,也是为了凸显时间的漫长。
而后一句的“青衫”则指代卑微的官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所以“三年”、“青衫”这两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实际道尽了词人当时的艰难困苦。
接着两句“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很夸张,却又很形象地突出出了词人从身体到心理上的苦痛。
身似浮云,漂泊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词人看似很随意地就地取景,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离愁别恨。
上半阕从巴山道写到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一步步靠近夔州,词人的心情也在这移动的空间中逐步积淀、深沉,以致难以排遣。
虽未直接言情,但是字里行间分明流淌着词人的无限愁情。
而他在上半阕所流露出的愁情,恰恰反衬了下半阕的豁达心境。
在下半阕中,词人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迎春的风俗。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这里提到了立春的三个习俗,春酒、春盘和戴银旛。
“春酒”通常是指能够驱邪强身的屠苏酒或者柏叶酒,寄托了古人长寿的美好愿望。
“春盘”是指鲜嫩的瓜果蔬菜、饼铒等,苏轼在《浣溪沙》中也曾提及,“蓼茸蒿笋试春盘”。
“银旛”是一种很像旗子的彩饰,宋朝士大夫有簪花的习俗,在立春日戴旛胜也不足为奇。
词人连用三个代表着立春吉庆的意象,营造了迎春的氛围。
但他又用“试”和“判”来缀连这些习俗,“醉倒”的状态也让人感受到了他是在借酒消愁,强颜欢笑。
写到这里,他的无奈沉痛之情已然达到了顶峰。
但他最后并没有顺着这种沉闷的心情收束全词,而是宕开一笔,“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在这世上,每个人,每一年都要长,这是连稚童都明白的道理,词人却郑重其事地以此作结,看似简单质朴的语言,却画龙点睛,展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提升了整首词的境界。
全词来看,上半阕描绘了一个潦倒困顿、壮志难酬的中年游子,这个形象带有很浓的悲剧色彩;但是下半阕却描绘了一个很吉庆的迎春画面,刻画了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
看似截然不同的上下阕,却衔接无缝,浑然一体,足见词人笔力之高超。
红尘滚滚,人生漫漫,从繁华到落幕,从凋零到盛放,时间是永远的旁观者。
岁月虽无情却也公平,“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余生愿做豁达之人,且随缘,且自安,尽享这一世雨雪风烟。
作者:解忧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