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么好,为什么孩子听了扭头就跑?——来自一位学者父亲的思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从2018年底在中国大学慕课开设《中华传统家教家风》,至今已有超过万人学习,2020年出版了《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受到广泛好评。从中国科举史到中国教育史,李兵教授研究方向的转变竟是从陪儿子诵读《论语》的一件小事开始的。
尽管我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专业是教育学,但导师刘海峰教授考虑到我之前是学专门史的,就让我以科举史、书院史为研究方向。之后,我主要从事中国科举史的学习与研究,与中国教育史好像总是有点距离。
但2009年儿子阿犇的降生,不但使原有的生活、习惯瞬间颠覆,而且在抚育、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其实,这种变化是因为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大概是阿犇快上小学的时候,他上的幼儿园比较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孩子诵读儒家经典,建议家长陪孩子一起诵读。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高校教师,我积极响应幼儿园的号召,于是拿出《论语》,一个字一个字教他读,一句话一句话地解释给他听。起初两天,看到阿犇诵读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眼神也有些茫然,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认为这是正常的表现,小孩的学习热情、专注度都需要慢慢培养,不能着急,我也自信有能力让他喜欢读《论语》。
然而,阿犇第三天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把《论语》拿出来,然后叫他一起来读。没想到,他一看到我手里的书,立马就掉头往别的房间跑,好像看到了他最不喜欢的怪兽一样,脸上甚至有惶恐之色。
“怎么啦?”真是“孺子不可教”!怒火瞬间就往上蹿,然而中年人的理性又让我忍住了,没有发作,回到书房坐下来。阿犇刚才的动作、表情一遍一遍在我头脑中闪过,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我讲得、读得不好吗?或者是他根本不喜欢我来教吗?
应该不是!一则从阿犇出生起,基本都是我和妻子自己带,平时我跟他相处的时间很多,他也很喜欢我和他聊天,陪他玩游戏,他没有理由不喜欢我;二则我当了多年的老师,平时讲课也不算太差,相信自己讲的《论语》也不至于太难听,他没有理由反感啊。
父与子
“你要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再传弟子言论的著作,明显是成年人说成年人的事,谈成年人的学问,小孩子哪里听得懂呢?你现在跟他讲就只能是对牛弹琴!”妻子来到书房提醒我。
有道理!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语句,对一个毫无知识基础,更无社会阅历的孩子而言,既没有语言的韵律美,又不能真正理解其意涵,更不可能有感而发,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喜欢呢?除非是天才,估计大多数孩子是不可能会真正喜欢的。这样,阿犇害怕《论语》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刚才的表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原来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特点,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很庆幸自己刚才没有怒斥他。
那阿犇以后该学习什么呢?该阅读什么书呢?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出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古圣先贤教子的理论和事例,向他们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非常契合我的情况,他提出孩子的教育应该基于“童子之心”,在儿童的教育方法上,最好先通过咏诗唱歌来诱导孩子,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
于是,我决定按照王守仁的做法来试着教阿犇。把《论语》收起来,我和妻子开始教阿犇古诗,从最简单的五言绝句教起,在给他讲诗人或者诗歌相关故事的同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意思,然后再陪他一起大声诵读,每背完一首,就表扬他,鼓励他。阿犇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这是父母在陪他做游戏,与读《论语》的那种方法完全不同,能跟爸爸妈妈一同学习,而且还能得到表扬,很快乐。
李兵教授
他通过学习古典诗词,不但实实在在地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因为积累了大量的诗词,被同学称为小“诗仙”,从而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八岁的时候,阿犇参加长沙市教育局举办的“青春诗词大赛”,在不分年级、年龄的比赛中,最终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这算是对他坚持诵读古典诗词的最好奖励了。
通过诵读古典诗词,阿犇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浅显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他四年级暑假期间,我每天抽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陪他一起读《论语》。在跟他讲解的时候,有不少典故他都能接上话,理解能力也明显增强了,《论语》对他来说似乎也不大难读了,一个暑假学完《论语》,重要的章节也能背诵了。
在抚育、陪伴阿犇成长的过程中,我真正感觉到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向古圣先贤学习家教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学习、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上来,在学习先贤家教思想和实践成果的同时,也整理历代家教思想,并且结合自己抚育、陪伴阿犇成长过程中的得失,编写出“中华传统家教家风”课程的讲稿,之后又录制成视频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MOOC)上运行,受到选课者的欢迎,自2018年年底上线以来,选课人数日益增长。
在开课期间,很多线上学习者在讨论区留言,希望能有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公开出版,以便他们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真正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我认真修改了录制课程前编写的讲稿,并且补充了部分内容,希望能把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呈现出来。
作为课程讲稿,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诸多方家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书目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又因编排体例所限,无法在引用处一一注明,谨此特致谢忱。
中华书局的几位局领导和责任编辑胡正娟老师在选题策划、书名的确定和语句校正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因原稿为课程讲稿,尽管经过认真修改,口语依然较多。中华传统家教的文献汗牛充栋,涉及面非常广,我只是择其重要内容进行介绍,无法予以全面呈现。限于学力和精力,书中的错漏难免,恳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陆游在其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都是一种独特的家教环境,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中汲取营养,学习传统家教家风的理论,但我并不认为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教模式或理论,唯有家长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用心、尽心、尽力去陪伴和引导才是家教的真正秘诀。
《陆游诗词选》(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在全书的结尾,我把在家教过程中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话送给亲爱的读者们。第一句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日记》咸丰元年七月十二日)第二句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号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启超写给儿子的信中的话,他说:“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梁启超家书》)以曾国藩、梁启超两位家教成功者的名言与各位父母、未来的父母共勉,让我们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无愧于孩子们的那一声“爸爸、妈妈”。
《曾国藩家书》(中华经典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