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人物|“守艺人”汤先成:在创新中传承非遗文化

Image 2021-02-07

一腔唱尽千载事

双手舞动百万兵

皮影戏也称傀儡戏

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2月2日,记者来到王场镇胜利村,看到一位身穿唐装的老爷爷正在认真雕刻皮影,如今像这种场景真是难得一见。老爷爷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潜江市王场镇“汤格皮影”第八代传承人汤先成。

今年67岁的汤先成是王场镇胜利村人,祖辈世代做皮影,到他已是第八代。汤家第一代做皮影的名叫汤克清,清朝乾隆年间人,据说是在陕西或山西学的北方皮影,并将皮影带到了湖北潜江。

与北方皮影相比,“汤格皮影”特点在哪?汤先成拿起一个皮影边比划边介绍,北方皮影因为多在室内表演,因此较小,约在30-40厘米左右,而南方的皮影在室外,普遍较大,“汤格皮影”就有72厘米左右,比北方皮影大得多。此外,在线条、手的表现手法、背签、雕刻层次等方面,都有一定区别。

由于“汤格皮影”相比北方皮影更大

使用的牛皮也更厚

雕刻工具和手法就更为丰富

汤先成

大多数北方皮影使用一把刀,只用腕力就能雕好,而“汤格皮影”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十几道工序,制作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有些位置还需要使用锤子等工具来加力。

“汤格皮影”雕刻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的组成部分,已有200多年历史,以皮质柔韧平滑透明、体型高大、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和经久耐用而自成一格。

由于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

古老的皮影戏日渐式微

而与之相伴而生的皮影雕刻艺术也走向衰败

汤先成

我记得竹根滩镇沙街文革前有5个皮影戏班,现在很难凑齐一个。戏班越来越少,皮影也越来越难卖。

积累了几十年的雕刻实践,汤先成不想就这样埋没了,于是他潜心研学、积极创新,于2006年写成了《汤格皮影》一书,全书3万多字,附图近60幅,对“汤格皮影”的制作工具、工序和技巧作了详细介绍。

2008年,汤先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入选“湖北省民间工艺传承技能大师”。如今,汤先成把小儿子汤瑞华定为继承人,汤瑞华已经成为潜江市“汤格皮影”的市级传承人。

汤先成

我对皮影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我想经过创新后推出皮影收藏品和装饰品,让其应用到酒店和公共场所,熏陶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让皮影一代一代传下去。

潜江新闻网记者 王宇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