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小壶大器|谢华:匠心打造、传承潮州手拉壶

Image 2021-02-08

关注“文化潮州”

抢先了解潮州文化广电旅游体育资讯

关注

牌坊街深处,明德园静静地伫立着,显得古朴而静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起明德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

匠心独具

1965年出生于潮州市的谢华,是“俊合”号手拉壶第五代传人。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对手拉壶的制作技艺耳濡目染。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决心,熟练掌握了制壶技艺,并青出于蓝,不断对潮州手拉朱泥壶进行创新变革。

“刚开始做朱泥壶只是为了谋生。”谢华坦言道,上世纪70年代末,为谋生计,初中毕业的谢华在父亲的引导下,重拾起了家族技艺,开始学习手拉朱泥壶的制作。

在长年的壶艺创作过程中,谢华渐渐对制壶产生兴趣。当时才17岁的谢华积极向同行的老师傅请教,同时阅读大量的制壶典籍,潜心钻研制壶方法,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大匠初心,从此种下。

“单纯靠技术,不一定能把壶做好。”对于制壶,谢华有着自己的见解,“只是做一把壶出来,就得跟中国文化结合,比如绘画、书法,包括哲学、历史这些都得学,这些东西学多了看多了,才能把壶外之功的东西融入到壶里面,才能做出一把好的壶。”

改革创新

同时他也感觉到,潮州传统制壶技艺虽精巧细腻,能使茶叶特性发挥到极致,堪称泡茶的最佳器具。然而,当时的手拉朱泥壶却多被作为日用品,只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艺术收藏价值却并不高。

为了提升手拉壶的价值和品质,谢华致力于制壶的改革。

壶小乾坤大,而好壶当然得选好泥料。

谢华的第一次改革从泥料入手。在这之前,市场上的潮州手拉壶延续传统以田底红土为原料,泥料上与宜兴紫砂相比,难登大雅之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90年代开始,谢华对潮州境内近百种风化石进行试验,最终发现含铁量高的风化石是制作手拉壶的上乘泥料,可与宜兴紫砂泥比美。 “潮州朱泥“的特点是烧出来质地细腻,冲泡茶后温润如玉。最终实现潮州手拉壶在泥料上质的飞跃。成功把潮州手拉壶由“土罐”提升为“潮州手拉朱泥壶”,实现潮州手拉壶从普通泡茶工具到工艺美术精品的升级。

第二次改革是在于烧制温度。

手拉壶在不同的温度能够烧制出不同的质感与不同的颜色,透气性与吸水性也会截然不同,改变泥料之后,怎么烧制成了行业里新的课题。

“一把真正的好壶,应该在视觉上好看,触觉上舒服,且不容易损坏,这就要求泥料要好,温度一定要烧够。”谢华说。

怎么烧?烧多少?谢华选择了以壶试窑的“笨办法”,一次一次的提高温度,一次一次的控制着壶的成品率,最终1150-1200度成为了谢华最优的标准线,成品吸水率控制在1%左右。

通过近12小时的高温烧制出来的手拉朱泥壶,颜色红润细腻,敲击有金石之声,是上好的茶道利器,一时成为风靡潮州的时尚。

传承发展

潮州手拉壶的传承与发展,在谢华看来是极为重要的事。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文化与艺术积淀深厚。靠的是一代代制壶艺人的匠心传承。

2008年创办谢华陶艺中心,公开免费向社会授艺,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陈规,谢华不拘内外、不拘性别,公开授艺,并推动多种形式的技艺交流,推广手拉壶文化。

明德园

引领潮州手拉壶行业,让年轻人通过明德园看到另一种择业方向,从而进入行业成为新鲜血液,是谢华成立明德园的真正原因。园内可以进行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展示、展览、授课、练习。对于潮州地区的新一代手拉壶艺人而言,明德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讲堂。

谢华作品——弓门提梁壶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谢华对于潮州手拉壶的热爱,体现在其一件件精巧细腻的作品中。不可控的窑内变化,更让他的作品多了一份天人合作的艺术之美。他所创作的《弓门提梁壶》《太极百岁壶》《腾飞提梁壶》《藏魂壶》等作品,曾先后夺得两项国家级特别金奖和20多项国家级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及钓鱼台国宾馆所收藏。

近年来,潮州工夫茶文化影响不断扩大,也带动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发展。手拉壶作为潮州瓷都的一张闪亮“名片”,正不断被更多人认可和喜爱。

来源:大粤网潮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