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觉醒年代》涨知识:同人刊物时期的《新青年》

Image 2021-02-10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会刊重名,次年改名《新青年》。直到1917年1月由沪迁京,《新青年》一直由陈独秀主力撰写、个人编辑。随着陈独秀北上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的撰稿人新增了章士钊、钱玄同等一批大家,也有不少在校学生积极投稿,但杂志还是没有鲜明的刊物特点,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改革迫在眉睫。

1918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四大文学改良运动“台柱”的联合推动下,由陈独秀一个人主编的《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起开始转型为由六名北大教授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即同人之间志趣相投、目标一致、自由结合、分工合作、无偿供稿、轮流编辑。《新青年》也正式由一个安徽籍编辑人作者群主导的地方性刊物,转变成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并与北京大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

《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的“编辑部启事”。

作为同人刊物出版的《新青年》共有四、五、六三卷,起于1918年1月,止于1919年11月。第四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出版时间为1918年1至6月。第五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出版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月。第六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后来加入的李大钊和高一涵,接替了预备出国的刘半农和陶孟和。由于五四运动爆发及陈独秀被捕,第六卷的出版时间相对拉长,从1919年1月延展至11月。

《新青年》第六卷轮值编辑表。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同人内部出现了主张谈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主张谈实际问题和实用主义的分野。学术与政治的殊途使得同人最终走向分裂。1920年2月,随着陈独秀离京南下,《新青年》从第七卷起重新回到陈独秀一人主编的状态。

《新青年》改同人刊物不仅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对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编辑同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运用极强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号召力将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团结在《新青年》周围,并以此为阵地,向旧传统、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同人时期虽然只有短短三卷,却堪称《新青年》的黄金时期。“易卜生号”“戏剧改良号”“马克思主义”各大专号相继推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狂人日记》《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各大名篇陆续刊发,思想碰撞、火花激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文/谢艾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

新京报编辑 佟娜 校对 陈荻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