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梁晓声获茅奖后首部新长篇:如果注定平凡,我们该怎么办?

Image 2021-02-10

一提起梁晓声老师,好像还是印象中北大荒知青题材小说的代言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

而这一本获茅奖后的首部新长篇,梁晓声老师将目光聚焦二十一世纪初的深圳,用个体的经历去讲述时代的故事。

/人物介绍/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知青文学”代表人物。

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晓声获茅奖后首部长篇

书写普通人的奋斗史

你信命吗?

原生家庭是“命”吗?

血缘亲情是“命”吗?

你相信奋斗能够改变命运吗?

个人奋斗是为了成功,还是为了每天都过得充实?

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安放自己,才叫和解?

如果注定平凡,我们该怎么办?

作家荐书

Q

您如何理解人与命运的关系?

梁晓声:科学的认知很重要。人和自己的命本身也有,一个科学认知的前提。人有他自身的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的“本命”,另外还有他后天努力的成长经历形成的我们叫做“现实命”,那么第三点很重要,就是文化赋予我们的“自修之命”,我把它看成“自修之命”。这一点应该是更重要一些,它帮助我们在困境的时候摆脱掉一些焦虑。

Q

相比于《人世间》,

这本新书最大的区别在哪?

梁晓声:它非常类似于农村版的《人世间》。因为在那三大本的《人世间》中,主要集中的还是写城里的几代人,而这本书里两个主人公都是农家女儿。她们从农村走出来,并且我的笔要不断的再写回到农村去,因为她们有农村的血缘关系,那是她们的社会关系之和的一部分。因此它也非常像农村版的《人世间》,我在《人世间》中写了一个男性的青年叫周炳坤,一直写他写到结尾。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辈子平平凡凡,努力过了,真爱过了,善良包容,老了。老了之后,他的生活和以前比稳定了,有所改变,但他依然是绝大多数平凡和普通的人中的一份子。他对他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抱怨,而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觉得这个人的一生,是经得起民间对他的点评的。中国有古话,叫做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确实在做人行事方面,是要考虑是不是经得起是我们社会关系之和的那些人的点评。而这本书里实际上写了两个女性的人世间的普通者,她们在做人方面也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就是要经得起点评。

Q

您怎么理解

“一生做好人也是一种成功”?

梁晓声:我说的“好人”,首先是指要有善意。对自己的同胞要有善意,对自己的同事要有包容心。多看别人的长处,我们不能像眼睛长了钩子一样,只看到张三和李四身上,这样的心理阴暗面,那样的内心的小九九。我们自己也不是圣人,我们要想想面对同样的情况下,自己会怎么样。所以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人既然是社会关系之和,那么如果一人能够对自己有所要求的话,那么他的那个和,一定是相对有温度一些的,一定是相对和谐一些的,这个相对的有温度和和谐,会使周边的人感觉到,同时也会反馈回来,使自己感觉到。我个人确实觉得,对别人好一些,就是对自己好一些。

Q

怎么看当下父母们的集体性养育焦虑?

梁晓声:这个话题其实又可以让我们想到那句话,许多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这牵扯到一个我们对于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一个自我认知。如果张家的孩子和李家的孩子从小都是一起长大的,一个上了大学,一个没有上大学。上了大学的一直读到博士,并且他又进入了高校工作,他由副教授成为了教授又成为了博导,他收入也很可观。我们许多家长和许多国人,都会把这定义为一种成功的人生。另一方面,李家的孩子没有上大学,没有上大学怎么办,最初他也不情愿跟着爸妈开一个小饭店,但是在开小饭店的过程中他突然进行了一个思考,想着怎么样能把中国的传统面食做得更好一点。他在不断的实践的过程中,他尝试了,小面店的门面扩大了,然后年收入增加了。然后又过了几年,他又有了连锁店,有了一个,有了两个,他的收入也不见得比教授的收入少多少。他自然也成了丈夫,也成了父亲。而且他这时候靠自己的劳动,这一种平凡的劳动所挣的这个钱,供自己的孩子来读更好的学校。在我个人来看,两种人生都是成功的,我绝对不会对第二种人生失去敬意。如果这两个青年,或者两个人都是我的儿女的话,我都会感到很欣慰。谈到成功,谈到成就和成绩,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个人觉得还要加上,做人要固守一定的准则。

今日推荐

《我和我的命》

梁晓声 / 著

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擅长的现实主义笔法,通过两个年轻人的奋斗故事,讲述人与命的深度纠葛,呈现不幸和幸福的多维辩证,思考人何以为家,何以为人。普通人的命运轨迹折射着大时代的变迁,记录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也预示着我们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