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警惕部分地区民俗非遗的“时令收窄”现象

Image 2021-02-17

山东济南席家庄村举办鞭春牛民俗仪式。苏锐

各地存在的一些民俗非遗,因社会发展变化,正逐渐剥离生活化的外衣,成为玻璃展柜里的陈列品。

以年画为例。作为以前家家户户张贴的民间美术作品,无数从构图,还是色彩,或者是寓意,都可称得上极为讲究的工艺品。其中蕴含的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力增强了地域文化的魅力。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年画张贴习俗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隐藏、埋没。今年春节期间,一些被重新设计的年画一经推出,就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大家争相转发、点赞,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美术元素的关注。

需要警惕民俗非遗的“时令收窄”现象。此种现象表现在,原本作为生活一部分、无多少神秘色彩的民俗或者非遗项目,仅仅过了十几年时间,就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所抛弃,成为了日常生活里的“珍稀物种”,只是某些特定场合或者时节出现。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降低了各地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削弱了各地历史文化影响力,造成了各地一个模样、没有特色、全盘现代化的现象。

民俗非遗的“时令收窄”,是民俗或者非遗从当下生活退出的开端,原因值得重视。一方面,民俗、非遗意味着传统,或者叫手工技艺,本身的传承发展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消费理念,让人们对“技艺沉淀”缺少感性认知或者清晰定位。

目前,多地在探索民俗非遗回归现代生活的方式。这里需搞清一个基本问题,即是否有必要回归,以及如何回归。一些民俗非遗项目有回归的必要,是因为它能被当下人所接受,能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价值。相反,还有一些民俗,或者因为不适合当代人审美,或者根本就不具备传承价值,因此也就没有再保护的必要。

在如何回归层面,还是要考虑民俗非遗的定位。到底是作为一个旅游项目,还是作为一个提高生活质量的载体,或者纯粹是一种寄托梦想的东西,都需要认真厘清。

责编:吴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