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词大会第六季,考“东临碣石有遗篇”,百人团22位高手都答错

Image 2021-02-17

《诗词大会》第六季的第一期,主持人和嘉宾还是原来的老熟人。除了增加了一个“云上千人团”以外,节目的形式没有太大的改变。

当然,节目上出题用到的诗词,也都是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大部分都是中学时代学过的篇目。然而“百人团”作答的时候,错误率仍然相当高

比如,在节目进入到“个人追逐赛”环节时。当主题人提问,下面三句诗中,哪一句是“东临碣石”的“遗篇”时,“百人团”有22人都答错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曹操《观沧海》中的第一句,这一首诗也是中学必背篇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答错呢?问题可能是出在“遗篇”二字上。

许多人看到题目时,大脑就开始了思索:“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遗篇”是什么?莫非是《观沧海》续诗?其实,这个“遗篇”就是指的《观沧海》本身。答错的人,主要是吃了对毛泽东诗词不熟悉的亏。

一、“东临碣石有遗篇”出自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在节目的“个人追逐”环节里,主持人龙洋问题中提到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出自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全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意是说:

一场骤雨降落到幽燕大地上;急风卷起白色的海浪,一浪又一浪,连接到天边。秦皇岛的外海上,有一只打鱼船忽隐忽现。四面都是汪洋,未知出路在哪边?

追忆往事千年,想当初魏武帝曹操出征乌桓的时候,也来到了这里。他曾经东临碣石,遗留下了《观沧海》的名篇。

时移世异,如今的海上又和当年一样洪波涌起,秋风萧瑟了。但是整个世界,早就已经换了一片新天。

在《诗词大会》中,假如龙洋一开始就直接提问,下面的三句诗哪一句是出自曹操的《观沧海》,可能答错的人会减少一半。但是她偏偏绕了一下,等于是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

由于“百人团”的团员的年龄整体都不大,一部分还是中小学生,另外还有一部分大概就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对毛泽东的这首词不熟,所以就给“卡”住了。

不过这些回答错误的人,本身也有一点问题。其实,只要对曹操那三首诗比较熟悉的话,就很容易就能通过“排除法”找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知道主持人龙洋提到的是“东临碣石”的遗篇。所以,不论是《观沧海》,或者是相关的什么,我们都可以很快地判断出,它肯定和《观沧海》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来看答案,答案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出自《龟虽寿》,而答案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短歌行》,都没有提到海,只有答案B提到了海。

并且正确答案B,直接就提到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这是《观沧海》中的第七、第八句,所以自然就挂上钩了。

除了卡在“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个“脑筋急转弯’上面以外,前面在回答“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还是“杜鹃鸟”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答成了“杜鹃花”。

这个是李商隐《锦瑟》中的名句,老师讲课的时候也都会讲“杜鹃泣血”的典故。所以,直接就可以确定答案是“杜鹃鸟”。但是,这一题还是有16个人答错了。

二、节目很好,但是“死记硬背”不行

《诗词大会》已举办了六年,越办越热闹。特别是第六季,当“云上千人团”出现在球面大屏幕上的时候,着实壮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中国喜欢诗词的人还真不少啊!

其实在古时候,我们中国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歌也是最早的文章,《文心雕龙·明诗》篇介绍:春秋时期,列国进行外交活动时,是通过互相吟诵古诗来作为外交礼仪的。人们常常借诗,来展示个人的才华。

唐朝以前,朝廷开科取士,选拔人才,主要考试是作诗。宋朝科考制度完善后,写诗依然是科考重点考察项目。另外作诗互赠,也是古人社交活动的一种。

古人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诗词创作上,他们思想中的精华,也正是通过这些诗词流传下来。想要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就必须能读懂它们;想要继承诗词文化传统,就必须去尝试创作。

如今,从《诗词大会》这一档节目上来看,仿佛热爱古诗词的人群,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有学生、有老师、家庭主妇等等。他们有的人能背诵上百首,甚至上千、上万首诗词,但是遗憾的是,基本没有人能写诗。

由于古诗词创作太难,最近几十年中国流行“现代诗”。但是几乎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流行,因为它本身在形式上“不中不西”,在内容上越跑越偏。

从一开始的不押韵,到后来的“回车断句”;从“垃圾派”、“下半身派”,到如今某些人的“尸字头诗”。中国的“现代诗”,完全脱离了正常的审美。

一些“文二代”抱着自己的臭脚“孤芳自赏”还嫌不够,还要拿出来公共场合“秀”。遭到批评就抱团取暖,又反过来与网友“掐架”,还敢美其名曰“网友不懂文学”。

文学是什么,普罗大众可能还真的说不上来。但是什么叫“真、善、美”,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所以唐诗宋词能千古流传,而那些所谓的“现代诗人”永远都不能“出圈”。

不过,目前大家只通过《诗词大会》来“背”古诗词,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在发展,前人的思想精华,我们可以通过读古诗汲取,前人的诗歌艺术财富,也应该努力继承保存、发扬。将时代的新声,通过壮美的诗篇传承下去,也是今人的责任。

要写诗,完全学古典诗词已经是行不通了。《周易·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毛泽东写的诗,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好懂的。

因为他的创作是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变通”,比如利用“新韵”和口语来创作。建议对创作古诗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读一下他的作品。

我们的学校课本除了古代诗词,也可以多引进一些近代民国以来,比较好的诗词作品。至于那些“尸字头诗”之流,根本“不被大众认可”,销声匿迹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结语

“东临碣石有遗篇”对于没读过或者不太明白《浪淘沙·北戴河》意思的人来说,可能是有一点费解,但是通“排除法”还是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至于“百人团”中有22人都答错,反映出来的潜在问题是:“百人团”成员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背诗,就真的是“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变通。

背诵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但是死记硬背,不如理解后再背。比如“遗篇”二字是什么意思?显然在这里是指“遗留下来的篇章、句子”。

“遗”就是“遗留”,现代汉语要用两个字来说,古人只用一个“遗”字,就把“遗留”的意思表达完全了。只有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将每个汉字的释意吃透,才能自然而然地解读古典诗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