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该如何理解

2021-02-18

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无疑会被诗中的句子击中灵魂,产生共鸣。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就是全词的灵魂,成为经典流传。

在2006年歌手周传雄凭“寂寞沙洲冷”一首歌获奖,这句词起到了文化担当。这一句词究竟有什么魅力,被称为神品呢?

分析任何一句诗词,都不能脱开全篇孤立地看,更不能脱离诗人的客观经历单方面进行主观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文本和苏轼的心路历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粗读这首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孤独,寂寞在字里行间蔓延,是的此刻的苏轼是孤独的,因为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文人自有一股清高和潇洒,意兴来了泼墨挥毫、吟诗作赋,把感情挥洒到淋漓尽致,就是人生一件快事。但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如此潇洒。

苏轼同时期的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对其中的一些条款并不赞同,并且直接指了出来。同时性格豪放不羁的他,也得罪过一些人。

他写过一首咏桧的诗,诗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这是歌颂桧树的根,能扎根到九泉之下也不弯曲,和地下的蛰龙成了知音。就这样的句子被乌台的司法官员认为是图谋不轨,讽刺皇上。

他们说皇上是真龙天子,而苏轼明目张胆地和皇上对抗,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苏轼被革职治罪,打入监狱,在100多天后,被免去死罪,贬谪黄州。

历时一个多月的颠簸,苏轼才到了黄州,而词中提到的定惠院就是他的住所。

此时的苏轼,还是带罪之身,处境窘迫,书中有记载说他此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传已死”。因为文字而遭此罪名,他是第一个,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也因他而开始,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来说,内心是无法派遣的孤独和寂寞。

我们看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个孤鸿,这个孤鸿在月夜人静,大家都在安睡的时候,孤独地飞来飞去。这只孤鸿是瞻前顾后的,是受过惊吓的。它茫然四顾想找个知音,却很遗憾地发现周围只有自己的影子。

这个孤鸿寻寻觅觅,挑拣了所有的寒枝,不肯栖息,宁可在沙洲上忍受寂寞寒冷,这里的沙洲是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那该是怎样的凄苦。

诗词中出现的孤鸿,但是我们感觉到的分明是苏轼,“平日文字为吾累”的苏轼,对于刚刚经历的那一切怎么能那么快的忘怀。

但是尽管处境艰难,尽管孤单寂寞,他仍然保持自己灵魂的高洁,不肯随波逐流。哪怕在仕途是再失意,也不愿意违背初心,屈从别人,这里他和孤鸿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对于可以栖身的寒枝,他既“拣尽”又不肯随意而栖,态度非常坚决,这正是苏轼的傲岸不群。

苏轼是难得的有良知,有操守的文人,前期的王安石变法,他有不同的见解。后来的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也不尽赞同。他不阿谀奉承,不以私人恩怨作为标准,始终以百姓为根本,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这就是苏轼,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他能够做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语意双关,看起来是写孤鸿,其实是写幽人,非常有见地。黄庭坚评价这首词“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因此这首词成为寄言词中的上品,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表明志向的句子理所当然成为神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