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洛阳西汉陶仕女俑首次“亮相”

Image 2021-02-25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洛阳孟津黄河河道内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人员们正在抓紧时间对墓葬进行发掘和清理。工作人员徒手从淤泥中扒出一件件随葬品。这处墓葬,就是2020年12月份在孟津黄河河道内发现的一处汉代墓葬群,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已经清理空心砖墓39座、小砖墓18座,出土文物200余件,并在洛阳市区范围内首次出土完整的西汉时期陶仕女俑。

洛阳地区首次发现完整陶仕女俑

洛阳的天气连日回暖,但是站在黄河岸边,依然能感受到阵阵凉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河道内的水位也在连日涨高,这让本就困难的水中发掘工作更加难以顺利进行。“这处汉代墓葬群是于去年12月份发现的,发现后考古工作队随即就进入现场进行清理和保护,并在1月份正式开始发掘考古工作。”考古现场负责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斌告诉记者,2020年夏季由于黄河涨水,墓葬群所在的台地被河水冲毁,黄河河道向南侵蚀约300米,进入枯水期后这些墓葬便逐渐露出水面。因为现场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多变,为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周围修建临时围堰并排出河水后,考古工作人员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工作。

据刘斌介绍,经过现场实地勘查统计,共发现各类遗存(含水面下)墓葬110余座。遗址分布区域为河道中部沙洲上和南岸边,各类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目前,共发掘清理空心砖墓39座,小砖墓18座,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壶、陶鼎、陶敦、陶罐、陶仕女俑,陶马、陶鸡、陶狗、陶案、陶圈等,并在现场已经修复50余件。刘斌告诉记者,近几日考古现场水位较低,主要是清理河道中部沙洲上已经暴露的墓葬,防止其被水流再次冲刷破坏。同时在对南岸边滩地经考古勘探,又发现墓葬30余座,也一并安排人员进行清理。

在已发现的文物中,陶仕女俑、陶马在洛阳地区较为少见。“完整的西汉陶仕女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洛阳地区一项空白,较为罕见。”刘斌说,在以往发现的西汉墓葬中,往往只能发现陶仕女俑的头部或者身体,而此次就发掘出完整的陶仕女俑。记者看到发掘出的陶仕女俑分为跪姿和站姿,身穿有明显汉代特征的广袖长袍,梳着整齐的发髻,面目含笑,十分清秀动人。而且不同以往,这些陶仕女俑的头部和身体部分分开制作,可以自由活动,也能说明当时陶俑制作技艺的高超。

墓葬发现将进一步印证史料记载

墓葬遗址群所在区域位于邙山北麓,黄河南岸,地形平坦开阔,在两汉时期属于平阴县、平县,汉代洛阳八关之一的孟津关也在该处区域。“墓葬群所在的区域有很多史料或者传说,并且已经广为流传,这些墓葬群的发现也能够进一步印证这些历史信息。”刘斌告诉记者,孟津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渡口、关口的地位极其重要。因黄河历代摆动改道变迁,上述历史记载中的城址、渡口等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位置,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此次发现的大量墓葬及其他考古遗存,为寻找平阴县、平县的方位以及孟津关的具体位置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而在发掘中,不仅发现有墓葬群,还发现有烧窑、水井等生活遗迹。刘斌告诉记者,根据目前这些遗迹推测,墓葬群距离当年的生活区域并不算太远,而如果继续勘查或许还会发现更多的生活遗迹。在考古发掘正式开始以后,不断有各类文物出土,但因埋藏条件不佳,文物多有损坏,再加上泥水浸泡,急需进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考古院为此派出专业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驻发掘现场,在现场对出土器物进行清理修复,共修复各类陶罐、陶俑等50余件,同时对陶器上的彩绘进行了封护和加固工作。

目前由于水位逐渐涨高,水下墓葬的发掘工作已经暂停,岸边墓葬的发掘仍在有序推进。刘斌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工作,尽最大努力提取信息采集文物,并组织考古调查和勘探的技术人员,对沿黄及周边区域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重点目标是寻找城址、渡口以及相关建筑的遗存。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从中国文明诞生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和重心。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表示,这次黄河河道内墓葬群的发掘,不仅丰富了黄河文化蕴含,还为今后洛阳地区沿黄考古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来 源:大河报洛阳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