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深圳已经率先把他的夜晚交给了艺术

2021-02-26

《透明荒野》/创作团队:临时小组(徐子薇,丁雪微,位昂)(中国)

撰文:林半塘

摄影:朱锐

深圳的夜晚有两个界面,一个是以深南大道为代表的中国新城市形象的“展示界面”,另一个是经常被忽略的、位于主干道背面、极具生机与活力的“本土生活界面”,它们分别指向深圳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特区的深圳”,一个是“生活的深圳”。这两个界面的选择,决定了深圳的黑夜到底向何处去,也决定了深圳如何处理光影与黑夜的关系,甚至也影响到深圳城市文化的属性与底色。

春节前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的组织下,乘坐深圳观光巴士,得以把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的作品都看了一遍,从福田到罗湖,再到南山和宝安,为此花了两个晚上(盐田的作品在线上观看)。一路看下来,发现深圳光影艺术季基本告别了曾经在国内盛行的、大肆进行灯光渲染和狂欢动员的“灯光秀模式”。深圳光影艺术季不是神物降临式的嘉年华,而是由点入手,点与点联动,用光影艺术作品进行城市针灸,于不经意间为深圳的漫步者提供黑夜之光的惊喜。

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先导片

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的初衷与用意都耐人寻味。首先在名称上就与“灯光秀”区分开来,它不是为了展示和宣言而存在的,而是从城市夜间的空间质量入手,落点在一个微观城市的层面,它考虑的是光影如何呼应和观照“生活的深圳”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艺术季”与“灯光秀”的表述和指向差距甚远,“艺术季”关注的是通过光影要表达什么,重点在于内容;“艺术季”不只是要有“光”,还要有“影”;其目标也不是为了“照亮”,而是光与影的结合与表现。“灯光秀”关注的则是气氛与氛围,是要通过灯光来造一场“秀”,是狂欢的,娱乐的,动员式的。之所以不少“灯光秀”被批评群魔乱舞,也是与“秀”字有关,“秀”就难免去大力表现,色彩夺目,注重大场面,大视角,要引发惊叹欢呼,掀起话题讨论。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以“名”正“行”,将重点放在光影艺术的平台搭建上,而不是一“秀”而过。

告别了“秀”,其实就面临一个“光影为何”的问题,不是“秀”,那又是什么?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的呈现就有针对性地作出了回应。福田展区引入策展人机制,邀请艺术家参与,针对市民广场的活化展开行动,将光影艺术融入场所之中。深圳市民广场自开放以来,对这个广场的微改造和激活行动就持续不断,都市实践对诗书礼乐广场的景观改造,让书城附近的空间汇聚了更多的人流,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则从市民广场较具活力的夜间切入,艺术家的光影作品分布于开敞的广场、逼仄的草丛间、儿童嬉戏的地带以及广场的夜空,艺术家的作品与场所之间建立起了交互与对话的关系,使趋于日常和均质化的公共空间释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时空剥落》/创作团队:UFO媒体实验室(中国)/设计顾问:李文强(特邀)

比如UFO媒体实验室的《时空剥落》,犹如一个时间的残骸降落在广场上,它巨大的体积和重量感,构成了与这个巨型广场之间的对话场域。这个建筑体块嵌入光影,亦真亦幻的“立体布景”不仅唤起我们对现实环境的记忆,同时又指向未知的、无疆域的空间。ENESS的《天空城堡》则用光柱在中心书城和音乐厅之间构筑了一个临时性的建筑,这个建筑属于黑夜,随着人群在拱门之中的移动,变换颜色,响起木琴的旋律,这个作品也成为现场互动人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还有来自俄罗斯的Radugadesin的《模拟视觉2.0》,将声音装置集成在公园的水池之中,声音的旋律与水面产生了共振,人工算法与人工自然融合而成“第三自然”,让这个习以为常的景观演变成为一种幻景与隐喻。

《天空城堡》/创作者:ENESS(澳大利亚)

《SUSPENDED》/创作者:MID STUDIO(西班牙)

如果说景观照明只是服务于功能,光影艺术则是服务于广场的内容与意义,它让开敞空间、密林和草丛具有了可以读解和激发的空间,它关乎个人与城市记忆,也调动着观众的情绪与情感,它与物理空间,以及来往的人流,铸就了一个场所的价值与精神。发生在这样一个市政广场上的公共艺术,更是对市民精神的抚慰,尤其是在疫情持续一年多以来,公共生活严重受阻的当下,公共空间的艺术走向降躁的状态,大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内生的状态之上,强调互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交流。与灯光秀的“声光电大动员”不同,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强调微观和局部,追求细部所催发出的可能与机能。如果说景观设计和景观照明解决的是一个物理空间成型的过程,光影艺术则是使其“成异”与“成意”的过程,它能使其在黑夜中被识别和被记忆。

深圳光影艺术季从社区运营、灰色地带的激活等微观的角度,探讨光影与城市夜晚结合的可能性,策划执行单位“IDG亚洲产业育成中心”依托IDG亚洲集团的国际资源和国际影响力,以及在科技、文娱的深厚积累,广泛邀请全球各地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参与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以公共艺术展的模式呈现了艺术家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如果要说艺术为夜间带来什么,他们对公共空间的读解和表达,能够赋予一个空间记忆、历史和符号意义。艺术家寻找场所,并审视场所,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物理空间和装饰景观,还有场所的感觉、声音、气味,以及给居民带来的影响,他们从光影展示出发,进而重思公共空间的价值,通过光影来改造和创作场所,重新定义公共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对比节庆版的灯光秀,光影艺术季是对城市空间价值的针灸、激发与深度挖掘,它是一种深入和长效的行动。

《模拟视觉2.0》/创作者:Radugadesign(俄罗斯)

当然,“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既有其名,还关键在于是否有其“实”,这也是它能不能彻底从“狂欢之秀”抽身而出的“关键”。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既然要将城市的夜空作为光影艺术的展示背景与介质,那么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光影艺术的展示平台,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一样,定期主办,这也考验“首届”之后是否有一个持续针灸的机制,是否能够为这个“机制”有持续投入和长期工作的团队。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通过物理空间的改造和活化,来推动城市空间升级策略的实施,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则着眼于变化无穷的“光影”来修复和激活城市的灰色地带和黑暗角落,更为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发现城市、理解城市和激发城市的平台,正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它的价值不在于对一个片区的激活,而是对城市发展的讨论、实验与批判。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也当如此,它的举办不只是为了点亮城市,而是摸索和试探城市夜晚的更多可能性。

首届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虽然全城多址举办,但未来的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是否可以针对城市的夜晚提出不同的策展主题与方案,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光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不仅应该适可而止,还应该适得其所,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介入策略,需要专业策展团队的介入,同时需要学术工作的组织和发展。深圳光影艺术季能否在破局之后形成一个长期发展的计划,决定了“深圳之夜”是否保持黑夜应有的模样与黑夜出其不意的诗意,也决定了深圳能否在夜间城市的活化与运营上创造一个“深圳之夜”的路径与经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