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又是一年赏梅时,看历代名迹里的暗香与疏影

Image 2021-02-26

又是一年赏梅时。论及画梅,五代有滕胜华写《梅花白鹅图》,宋代画家释仲仁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扬无咎 《四梅花图》流传至今,元代则有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明清时期,“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汪士慎,为世人知晓。

传世书画名迹中,赵佶《梅花绣眼图》页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王冕和吴镇合作的《梅竹双清》卷寥寥数笔,清韵有余;沈周《画瓶中蜡梅》轴造型稚拙,予人一种质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觉;朱耷《古梅图》轴则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呈现故宫博物院及主要文博场馆收藏的历代梅花名迹。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梅景书屋旧藏宋孤刻本《梅花喜神图谱》

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上海博物馆藏宋代林椿《梅竹寒禽图页》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頫、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

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传世书画名迹中,赵佶《梅花绣眼图》页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工致逼真,疏淡可爱,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王冕和吴镇合作的《梅竹双清》卷寥寥数笔,清韵有余;沈周《画瓶中蜡梅》轴造型稚拙,予人一种质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觉;朱耷《古梅图》轴则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

《梅花绣眼图》页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徽宗(1082-1135),名佶。性好书画,不但擅长花鸟、山水、人物,也喜好收藏法书名画,遂使内府珍藏的名迹,百倍于前朝。 本幅描绘两只白头栖息梅枝上,花枝间则有只黄蜂来回飞绕。用笔秀瘦而内含劲力,极富精劲清雅的风韵。画中的题字,即徽宗有名之“瘦金书”。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扬无咎的墨梅,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他长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有变法和发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此卷作于画家69岁,是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一共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书法笔势劲利,得欧阳询真髓,词风婉约清丽,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四梅花图》卷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又有元吴镇,明沈周、文征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三百余方,是扬无咎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

另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选自《集古图绘册》的扬无咎梅花,于画幅中央水墨画梅干一枝,虽幅中题跋几布满画面,但并无损于画家以简洁的笔意,展现梅的隽拔幽雅和文人雅趣,也适度地表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个性。

《集古图绘》册 宋 扬无咎梅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将梅花冰清玉洁、如纱似绢的姣美形象表现得极其完美。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层叠冰绡图》轴款署“臣馬麟”。另有宋杨皇后题图名“層疊冰綃”,并题诗:“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賜王提舉。”

宋人 《梅竹聚禽图》轴

《梅竹聚禽图》轴画荒野陂石上,老梅着花,翠竹挺秀,棘草丛生,桑鸤、伯劳、绿鸠、鹌鹑栖息于其间。所作梅竹荆棘,枝干老劲,花叶秀润,各具生态。野禽翎毛尤有情趣,此乃缘于宋代为写生之极盛时期。而宋人作画讲究神理情趣兼到,故作品无论繁简大小,具有天机活泼融和自然之致。 画中构图稳定,枝干繁而不乱,弯曲的枝桠左来右往,不但形成富弹性与张力的线条,也给画面带来律动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