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怎样提高临帖效率?转变这个思想,一切豁然开朗

2021-03-01

哈喽,各位同学大家好啊!今天再来说一下临帖。

我们在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去临习一些古帖。

这样一来就会存在一些问题了,很多初次学书的同学,并不知晓如何进行日常的临写练习;或者说,没有一种好的临帖的方法,这就导致我们日常在临写时,很难达到自身预期的一个效果。

对于有些书帖而言,我们甚至困在了整部帖的第一个字上,怎么临都写不出帖中的那种风格以及感觉,如此一来,不仅自身觉得效率低下,而且对于我们的练习提升而言,就好像“堵车”一般,浪费了时间,扰乱了心态,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怎么办呢?

表着急,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临帖的目的

怎样提高临帖效率

关于临帖

关于临帖,其实之前的很多文章当中都已经提到过了。

为什么要去临帖?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前辈老师其实都发表过各自的一些见解。

比如赵孟頫就曾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启功先生也说: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只有反复进行摹仿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如果不临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写字方法和习惯练下去,或者随心所欲,任意挥洒,那么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越练越糟。

为什么要临帖?

墨姐觉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书帖,就好像武侠小说当中的“武功秘籍”一样,我们闯荡江湖,最起码是要身怀一门“武功”的吧。

选择了一门武功,我们才能在“武学”正轨上走下去。否则,在没有任何武学基础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武功,只可能误入“邪教”,走入歧途;或者修习终生,仍难以步入武学大门。

有了一门武功心法,我们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方式。

秘籍中的运气修习之法,就好比藏在一部书帖中的笔墨运习之法。有了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依据“秘籍”当中的方法自行运气修炼,进行自我的提升。

有人可能会问啦,那么我们的第一门“武功”应该学什么呢?会不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关于“入门秘籍”的推荐,其实在之前的一些文章当中就已经提到过了,当然,那些只是一部分,我们在选取入门临习的碑帖时,其实选择的面和范围还是很广的,所遵循的原则就是:选择简单一些的、比较好掌握一些的书帖进行临习。

这里的简单,是指整体的笔法变化较少,每个字的结构较为统一,少有那些复杂多变的笔法与结构,令人学习起来摸不着头脑。另外就是,我们所临习的第一部书帖,其实就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软笔书写的第一扇门。选择的门不一样,所看到的门后的景色自然也就是不同的。但这个不同,仅仅是表象上的一个不同,其实内在还是异曲同工的。所以说,我们完全可以从简单入手,之后再去慢慢地提升一些难度,增加一些笔端的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就好比郭靖,他跟着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学完功夫之后,并不影响他跟洪七公去学习“降龙十八掌”这种顶尖绝学。所以,我们在初学时,也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只要付出努力,慢慢去写去学去思去悟,总归有“学成”的一天。

常见的问题

很多同学在临写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临帖的方式。

一些同学拿到书帖,就像模像样的从第一个字开始临起。这样的一个临写方法,可能会产生以下结果:

往往第一个字就得花很长时间,而且写出来的感觉和原帖还不是很像。

即使临习了许多遍,仍旧是无法写出一个很好的效果。

于是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况:去写下一个字呢,第一个字都写不好,总觉得心里很别扭;继续练习第一个字呢,又觉得怎么练都练不好,怎么写都写不对。想放弃又不甘心,继续去写效率又很低。

很多初学的同学,在这一步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生出放弃之心了。

临帖的方法

其实啊,我们在拿到一部书帖的时候,不必非要从第一个字去开始临。

字帖是死的,但我们人却是活的。

我们可以全览整部字帖,从中挑选出一些比较简单的、笔画比较少的字,比如:人、天、之等。将这些字找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先从这些简单的字下手,对照着去写。这些简单的字当中,同样蕴含着书帖整体的一个点画风格。我们先从这些简单的字入手,去学习帖中的点画特点,进而寻找到解锁这部书帖的一个钥匙。

当然,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其实也可以发散一下思维。比如,我们也可以将整部帖中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横竖笔画找出来,去观察这些笔画的一个写法。然后单独将它们在纸上还原出来。

这样的话,我们相当于是对整部字帖进行了一个拆分。将一些比较复杂的字,拆解成一个个笔画的组合。我们可以先从这些笔画入手,进而去写一些简单的字,然后再去慢慢的增加临写目标的笔画数,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字,我们可以将它们放到最后。

经过这样的一个临写过程,我们就可以化繁为简,将一头“大牛”瓜分拆解,了解其内在机理,这样我们在临写帖中其它的字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之前练习的这些笔画的一个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一个效果。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了。

举个栗子

我们来看欧阳询的《九成宫》。

欧体的字刚劲清秀,严谨工整。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第一个“九”字,就需要我们去临写不短的时间,更不用说第四个“醴”字,如果按书帖的顺序去写,估计没写几个字,我们的心态就会有些浮动了。

所以呢,我们可以从中找一些简单的字来写。

比如九、夫、中、又、不,这些字。

先从这些简单一些的字下手,初步的去了解一下这部帖,进而再去临写较为复杂的一些字。

如果某些字当中的一些笔画难以掌握,我们也可以单独将这些笔画摘出来,用笔尖将这个笔画的外轮廓勾画出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轮廓,去思考判断这个笔画是如何书写出来的,需要怎样的一个运笔。

用这样一个方法去临帖,可能整体的效率要比我们逐字去临写要高一些。

当然,现在有很多字帖,其实已经将各个笔画和相关例字进行了一个整理,将每个笔画以及该笔画所对应的字都为我们进行了一个分类,这样也便于我们去临写。

注意书写性

我们在临帖过程中,也应当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碑帖拓印,由于年代久远,本身可能已经受损,一些字的表现不是很清晰;另外还有一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拓片,是拓工在碑石上拓印下来的,而当时的刻工在凿刻碑石的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可能会遗漏或是忽略掉原作书家写在碑石上的原作的一些笔画细节,使得碑石上的一些字难以表现出完整的书写性。

而我们在临写这样的字时,往往会陷入一个“囚笼”,那就是为了写而写,为了像而像,忽视掉了字本身的一种流畅的书写性。所以,我们在看帖的时候,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形态,去联想一下,原作者在书写时,在碑石上留下的那种墨迹的感觉。

至于书写性,我们其实可以从两个点去进行一个把控,一个是各个字之间行气的一个变化特点。

比如《曹全碑》当中,每个字的用笔粗细,都是有一定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有规律可循的,粗细搭配相间,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就会比较强烈;

另一个,则是点画之间的一些细节。我们在观察碑帖时,很容易会忽视一些笔画之间的微小细节,比如一个字或是相邻两个字之间的一个点画呼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表现在笔画的起与收的阶段。我们在临习时,也要去注意这些细节,这样才能对整部书帖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控。

好啦!本次的回答就这么愉快地结束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