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黄侃拜师刘师培:民国大师的学问,从磕头而来

Image 2021-03-01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在民国文化圈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分别是“章疯子”章太炎、“刘疯子”刘师培、“黄疯子”黄侃。此三人是民国时期小学与经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

章太炎、刘师培、黄侃,不只是都有“疯子”和“国学大师”的称号,三者之间还是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就是黄侃既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是刘师培的关门弟子。

( 章太炎)

章太炎是民国文化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钱玄同、方国瑜、朱希祖,以及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等,都是他的门下弟子,黄侃拜在章太炎门下,并不奇怪。

但是,与章太炎年长黄侃17岁不同,刘师培只比黄侃大2岁,二者年龄相仿、学识相近、名气相当,在讲究辈分的民国学术界,黄侃拜刘师培为师,是极其不平常的事情。

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何缘起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黄侃)

其实,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黄侃就与刘师培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黄侃拜章太炎为师,常在章门走动,而刘师培亦受章太炎之邀,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正是通过章太炎这个中间人,黄侃与刘师培得以相识、相知、相互欣赏。三人经常聚在一起坐而论道,切磋学问,每每不亦乐乎。

卿本佳人,奈何薄命。刘师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治学奇才,怎奈天妒英才,刚刚三十出头,便身染重病,命不久矣。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感叹毕生最大遗憾是没有传人,家传绝学无法传承。没想到,学问名气皆不在刘师培之下的黄侃主动问道:“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

刘师培只当黄侃是在说笑,苦笑着随口回说:“我要真能有你这样的传人,倒也死而无憾了。”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侃果真按照当时的规矩,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的拜师费,沐浴更衣后来到刘师培家,恭恭敬敬行了拜师礼,磕头敬茶一样不少。刘师培临终得了如此高徒,自然是感动不已,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英年早逝的刘师培)

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5岁。巨星陨落,中国学界从此少了一个传奇人物,唯一庆幸的是,他的绝学总算有了最佳传人,没有留下更多遗憾。

后来有人问黄侃,何必屈尊磕头拜刘师培为师?黄侃解释道:“《三礼》乃刘氏家学,非如此不能继承绝学,此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众所周知,在民国的一众大师中,黄侃尤以狂傲无边、眼高于顶而著称,但对于真正有学识的刘师培,他是打心眼里敬佩的,为了继承绝学,他甘愿自降辈分,对其执弟子礼。

(韩愈《师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韩愈《师说》一文中的名句,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黄侃与刘师培年龄相仿,照样可以结为师徒,这并不意味着黄侃自认学识不如刘师培,相反的,这件事恰恰说明,黄侃是真正深谙师说之道的大学者,他的这种品性,既值得世人称颂,更值得后人学习。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有勇气学黄侃者,其实并不多。

后来,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仰慕黄侃的学识,想拜其为师,但只肯送贽敬,却死活不肯磕头。杨伯峻的叔叔大学者杨树达从中劝说:“不磕头,得不了真本事。”杨伯峻为了得到黄侃真传,这才不得已按照规矩磕头拜师。事后,黄侃笑道:“我的学问也是从磕头得来的,你不要觉得受了莫大委屈。”黄侃此言,看似是安慰杨伯峻,让他心里平衡一些、好受一些,实则反映的是黄侃的治学观,即前文提及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黄侃的学问是从磕头得来的,其他民国大师又何尝不是呢?“师道”的没落或许也算得上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了。如今,磕头拜师这种事,似乎只存在于相声和小品行业了。

(本文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