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去了解多元的文化
新冠疫情在美国的大爆发以及乔治.弗洛伊德的事件或许引发了很多人对美国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关注与评论,借着这个契机恰巧读上了这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同庚,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林达也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这本书以书信体方式,以一个个案例的讲述和评说,表达了作者这样一个观点: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
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介绍剖析美国文化,民权,自由与换取这些所付出代价的书。对于美国的历史或是政治,始终是雾里看花,不清不楚的,用旧有的文化背景和思维去理解,深感困惑不解。读了这本书才豁然开朗,拨云见日。
作者 深厚的法律,新闻和重大事件案例分析的背景知识,通过写信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不仅文笔深厚,而且见解独到深刻,客观,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个人生活体会和作者的观察与观点高度重合,受教良多。读完后发现因为对美国的体制社会理解多一些了,所以自己可以更加从容平和正确地看待和接受一些人和事物。
这是一本描述美国现象的书,主要介绍美国宪法的运用,美国人的生存理念,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的司法制度等。自由在美国高于一切,哪怕是国家安全都要退居二线,美国的司法制度,宪法法条是直接可以拿来捍卫权利的,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的法条。
著名的辛普森案件再次栩栩如生得展现,一个案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审判,最后的正义没有实现,但是却实现了个人权利的维护,疑罪从无,只有在法律上保护了坏人,才能保护得了社会上的好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比喻,去餐厅吃饭,最后呈现得菜肴跟服务员介绍得差距很大,是一次虚伪的服务,而另一次体验是如果被引导去餐厅吃饭,事先不知道菜肴的价格,但是点完单后,被服务员告知菜肴的价格,才知道昂贵得要命,但是菜肴很可口,享用很满意。
第一个是描述的理想很美好,但是跟现实很有差距,第二个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但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美国属于后者。
这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开阔了我的眼界、带给我很多思考,很适合我这种对美国制度感兴趣又读不懂政论类文章的小白,并且使我向往美国的制度。
读完了整本书我感触颇多,也让我理解了一些过去无法理解的美国人的行为和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那种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感。
最富裕的美国创业者,从比尔·盖茨到沃伦·巴菲特再到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在商业竞争中赚取财富,受政府监管的影响很小。而在大多数其他国家,最为富裕的人的财富积累经常是来自受监管的产业,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与政府的关系,而不是创造和进取,例如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还有俄罗斯的寡头们。
这些人的发家致富都高度依赖政府的特许权:能源、房地产、电信和采矿等。在世界大多数地方,最好的赚钱途径事实上并不是来自杰出的创意和将其付诸实践的努力,而是政府的同盟军,裙带关系。
通向富裕之路的差异所揭示的应该不仅仅是感受上的区别吧,但是美国自由意志有强烈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原因,民享政府别国完全不可能复制。也不需要复制,只要有爱有善意,这世界就一定越来越好。
国人思想绝大多数停留在自知阶段,大部分有亲身经历者忙着适应和认识的局限,也只停留在认识阶段,《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很好地从个人、群体、社会、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现,多层次的展现和剖析了美国的近距离感官,让我们突破了局限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去认识美国,十分必要。
这是自身的认知态度的转变,也是社会发展必须了解的既有现状和经验,也更加坚定了以后我让孩子们在适当年龄阶段多出去走走的信念。
安全还是自由,美国每天都在面对新的选择。美国是一个把公民自由看得高于一切的国家,但是自由不是无偿的。明确代价之后,仍然选择尊重公民自由和权利为最高目标,这是需要付出巨大勇气的。
书中以辛普森案例为美国司法基本常识更好的普及,鲜活的例子抵得上许多长篇大论了。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种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作者的讲解不但平易近人且发人深思,总体来说还是较为中立的客观陈述而不是孰好孰坏的教条主义。有人说这是二十年前的作品,有些东西已经有了变化。或者有人会觉得作者对“自由的保护”的描写过于理想化,现实也有很多违背的例子,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我很喜欢评论这本书的一段话。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介绍美国社会及美国精神的书,属于入门级,但无论你认为这是事实还是事实的全部,你都可以借此打开一扇门,其中喷薄而出的大量信息确实会使你短暂迷失,但更会引发你的思考,而在存疑取证的过程中,你已收获良多。我宁愿自己因了解过多而久久骑墙,也不愿自己因无知而洋洋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