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吴怀尧:传媒界的“外星人”

Image 2021-03-03

从相貌上看,身型瘦小的吴怀尧还像个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实际上,今年26岁的他,早在17岁那年就告别了校园生活。

吴怀尧高二下学期快结束时主动提出退学,起因是他贴出的一张“大字报”,那是2003年6月的事了。那一年,吴怀尧17岁,还是湖北某校高二文科班的一名学生。一天早上,因为几位同学没去做早操,校长竟当众对其中一位大打出手。校长的举动,让吴怀尧深感震惊,酷爱阅读写作的吴怀尧,随即在校园公告栏里贴了一张“大字报”,要求校长:“既然有当众打学生的决心,就应该有当众向学生道歉的勇气和担当。”结果,校长没有道歉,吴怀尧却一下子成了“刺儿头”,受到了一些老师的冷嘲热讽。这让吴怀尧对学校失望透顶,想到了逃离。

听说儿子要退学,吴怀尧的父亲非常意外,但他并没有强迫儿子返校上课,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给吴怀尧讲道理,希望他“迷途知返”。父子俩僵持10多天时间。爸爸急了,就跟吴怀尧立了个“军令状”:这个暑假,你可以不参加补课,如果你能不借助家里的帮助,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我今后就不再干涉你的生活,怎么样?

第二天,吴怀尧只身去了武汉。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到武汉的第二天,他就找到了一份推销化妆品的工作,同事中很多人都是武汉名校的大学生。一个半月后,吴怀尧带着自己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当他把1000多块钱掏出来送到爸爸眼前时,爸爸兑现了承诺,不过还是加了一个“附加条件”:你可以先出去闯闯,要是闯不出路子,那就回来继续上学!

2003年9月上旬,吴怀尧再次来到武汉,住在姐姐家里,当起了“专业作家”。

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在姐姐家楼下的小书摊前,吴怀尧碰上了到武汉修改小说《亲爱的苦难》的北京作家沙漠舟。经过一番长谈,在看了吴怀尧二十多万字的作品后,沙漠舟对这个“特有主见”的小家伙很是欣赏,当即鼓励他到北京去历练历练,吴怀尧也动了心。

2004年农历正月初八,刚刚18岁的吴怀尧,怀着一种“天下任我行”的心情,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北京后,吴怀尧先在表哥和沙漠舟家分别住了几天,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冲到一家文化公司去应聘。因为一无学历,二无实际工作经验,刚踏进公司大门时,吴怀尧心里一点都没底。没想到,在粗略浏览了吴怀尧的习作之后,所谓的面试便变成了朋友似的倾谈,总编辑很快便笑着伸出手来,欢迎吴怀尧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编辑。

一个连高中都没读完的毛头小子,一进门就做图书编辑,能胜任吗?面对一些人质疑的目光,吴怀尧知道如何证明自己。

吴怀尧所在的公司,当时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合作伙伴,联手出版100多卷本的百花散文书系。这使吴怀尧有机会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最为优秀的散文名篇。进公司第一年读书量超乎常人。如他所说,不亚于在大学念了4年中文系。正因为勤奋好学,进公司的第二年,吴怀尧就成了“当家编辑”,他策划出版的《人类最佳读物》10卷本,至今还是各大书店畅销书架上的抢手货。

天资聪慧的吴怀尧,就这样敲响了自己的人生第一锣。

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

轰动全国

2006年暑假期间,吴怀尧突发奇想:写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学生现状的《中国学生调查报告》。选题顺利通过后,他兴冲冲地跑回家乡,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到各个校园,对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习生活状况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采访归来,吴怀尧很快就写了20多万字,可写着写着他却发现,无法将那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变成“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守着一篮子好菜,却做不成佳肴,一位作家朋友看到吴怀尧为此苦苦思索,就建议他去做记者,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2006年8月底,通过这位作家朋友的牵线,没有上过一天新闻学的吴怀尧,吹着口哨,以实习生的名义,走进了知名财经媒体《财经时报》的大门。

走进报社之后,吴怀尧发现,相比社会上那些讲究论资排辈的单位而言,媒体似乎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大凡新人入门,都要先写出一篇报道来,是骡子是马,一遛就知道。经过一番权衡,吴怀尧将目光盯在了同龄人中的商业新贵身上,并悄悄做好了案头准备工作。以前从未写过新闻调查类的东西,第一次写稿之前,他只好临时抱佛脚,跑到街上花两块钱买来一份《南方周末》,“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就知道该怎么写这类调查文章了”。

进报社实习不到半个月,吴怀尧就交了一篇长达5000多字的新闻处女作,主标题为《80后新贵开始商业起跑》,交稿第三天,让吴怀尧大吃一惊:“没想到主编基本上没有改动,就作为文化版的封面文章重磅推了出来。”文章发表后,引发诸多文摘报刊和各大网站竞相转载。

这是吴怀尧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发表于2006年9月16日。它像一块沉甸甸的敲门砖,让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资历的吴怀尧,成了《财经时报》最年轻的正式记者,让报社其他20多位毕业于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实习生目瞪口呆。

那年的金秋时节,先锋作家洪峰上街乞讨的消息,让全社会为之震撼。报社里有人便跟吴怀尧开玩笑:写作没前途,趁早放弃哈!“洪峰乞讨事件”和同事那些善意的玩笑,深深地刺痛了吴怀尧年轻而敏感的心。曾经高高在上的作家们,如今被拉下了神坛,有些甚至成了市井取笑的对象,这究竟是社会评价标准的进步,还是沦落?

吴怀尧想到了整个作家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究竟如何?他们在成为精神巨人的同时,难道就不能同时成为物质上的富翁?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没想到各种平面和网络媒体上,居然都没有关于中国作家生存现状的报道。在一番慨叹之后,吴怀尧生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念头,他要用一篇文章的力量,推翻公众对作家“穷酸”的固有印象,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作家这一特殊群落的生存现状。分页代码

选题敲定之后,吴怀尧开始进行浩繁而又仔细的调查工作。先是选取几个大城市的几十家大型书店,一家家地让老板们列出当年作品热卖的作家名单,从中选出名字重复次数最多的前25位。接下来,圈定这些作家的作品。然后再查他们作品的印数,待跟相关出版社核实之后,再根据出版界大体的版税税率,换算出这些作家一年内的版税收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由吴怀尧独立调查并一手制作的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终于定稿。

2006年12月15日,《财经时报》头版头条重磅推出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当天,几乎全国所有网站都在首页显著位置挂出了这个榜单。第二天,全国报纸纷纷热炒。第三天,中央电视台和港澳台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后来,连美国媒体都对此展开了讨论。一时间,“中国作家富豪榜”几乎无处不在,作家的生存状态也首次成了最为热门的新闻话题,并被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

转战出版界,思考,行动

“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推出,不仅第一次把作家们变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人物,也让吴怀尧本人一夜走红。2006年年底,也就是榜单推出后3个月,吴怀尧一跃成为报社的封面报道记者,开始深入报道各种重大选题,撰写报纸的封面文章。

做了几个月的的封面报道记者,吴怀尧又有了新的念头:有没有一种可能,打造一档全新模式的媒体?不需要所谓的新闻由头,就可以自由采写重磅新闻?正在这时,一位专做排行榜的网站老总找到吴怀尧,以非常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加盟该网站。

2007年春天,只干了7个多月职业记者的吴怀尧,成了中国第一位职业制榜人。

针对一些人对“中国作家富豪榜”只重销量、不重作品价值的指斥,进入这家网站不久,吴怀尧就邀请何三坡、朱大可、唐晓渡、谢有顺等在文学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联合提名他们心目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家,随后根据提名,重磅推出“中国作家实力榜”。吴怀尧的这一动作,再次引发轰动效应。由于吴怀尧总能给社会带来惊喜,文化批评家何三坡甚至给他起了个很另类的绰号,叫他“传媒界外星人”。

跟文化名人打交道越多,吴怀尧越是觉得,其实很多作家只是浪得虚名,爱折腾的伪大师们总爱跳上前台。与之相比,那些对中国文化真正有贡献的文化人却总是默默无闻。“要推举文化领域真正的贡献者”!基于这一想法,吴怀尧决定推出一档专访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的访谈录。选题、策划、采访、发布、推广,所有工作全部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每一篇深度访谈,都会在香港的《中国社会新闻》、内地老牌文学期刊《延安文学》和搜狐网同步发布。有意思的是,听说吴怀尧准备创立国内第一个个人媒体,古井集团竟主动找上门来,要为《怀尧访谈录》提供独家赞助。

一个新点子,还没面世,就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期待和关注,吴怀尧特别振奋。2008年3月25日,古井集团为他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文化名家高端访谈《怀尧访谈录》正式启动。

《怀尧访谈录》采写的第一位文化名人,就是吴怀尧的老朋友何三坡。虽早就相熟,可在采访之前,吴怀尧还是像采访陌生人一样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重读何三坡的作品、体味其创作理念、梳理其思想脉络,寻找采访突破口和写作着力点。正是因为“能够真诚地倾听和记录”,文章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引得国内10多家报刊要求同步刊发。

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时间里,吴怀尧先后采访了朱大可、李银河、陈丹青、于坚和阎连科等13位文化名人。唯一拒绝他采访的,是余秋雨。吴怀尧曾通过电子邮件把自己的采访提纲发给余秋雨,余秋雨明确表示,拒绝回答。吴怀尧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索性将自己那份言辞犀利的采访提纲以《九问余秋雨》为题发表。没想到,这篇没有采访对象作答的“怀尧访谈录”,同样掀起了一股转载热潮。

2008年6月17口,吴怀尧突然接到一家专业传媒杂志的通知:创办3个月的《怀尧访谈录》,获得“中国新媒体贡献奖”。在风光秀美的安徽黄山,24岁的吴怀尧抱着一个巨大的奖牌,与《新京报》和央视七套、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等传统强势媒体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吴怀尧和他的《怀尧访谈录》,让众多新闻媒体为之称奇!

就因为喜欢独立思考和追求创新,吴怀尧每一次发力都会成为媒体的头条和公众的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顺心,吴怀尧也曾有过碰壁,可即便遇到问题,他也能栽一个跟头捡回两条真经来。

做传媒工作多年,少不得跟大学生们打交道,吴怀尧发现了一个貌似奇怪的现象。在各类图书铺天盖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却“无书可读”,尼采太深奥,畅销书太肤浅,真正有思想有深度又好看的读物,确实不多。2009年2月,吴怀尧决定与出版《怀尧访谈录》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手,推出一本激发当代青年独立思考的杂志书,书名就叫《新青年》。凭借吴怀尧的人气,创刊号的组稿和编辑工作进展顺利,出版社甚至都己打出广告,可就在清样进厂准备印刷之时,该计划却意外流产。

虽然《新青年》没有成功推出,却让吴怀尧发现做出版可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归宿,于是,他停掉了正做得顺风顺水的《怀尧访谈录》,加盟著名畅销书机构“读客图书”,变身职业出版人。

进入出版界一个月,吴怀尧发现了蛰伏在东北的历史作家汪衍振。汪衍振生于上世纪60年代,花半辈子心血,潜心研究晚清三大名臣,相继写出历史小说《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和《左宗棠发迹史》,成稿之后却迟迟没有出版社接手。在与读客图书董事长和总编辑沟通后,吴怀尧将汪衍振的三部书稿一口气签了下来。《曾国藩发迹史》推出后迅速走红,在当当网历史类图书中销量一路飙升。“中国最笨历史作家”终于得以一炮惊天下,“伯乐”吴怀尧功不可没。

5年来,吴怀尧在文化圈一路攻城掠地,但对持续追踪记录中国作家财富变化,反映全民阅读潮流走向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却一直坚持发布,引发各界关注本土原创。

2010年11月,在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同时,吴怀尧又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港澳台作家在大陆的版税收入,同时推出“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并且首次将国内出版界顶级高手打造超级畅销书的方法和细节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借此举提升本土原创图书的销量和竞争力。榜单发布后,海内外300多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独立制榜人吴怀尧的名号,也更加响亮……分页代码

从17岁到26岁,不到10年,吴怀尧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吴怀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追求创新。他的经历应该能给那些怀揣着硕士和博士文凭却找不到饭碗的人带来一些启发,也给那些未能考上大学、深感前途无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励志的案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